中国本土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可能无法继续背负 “中国油脂企业最后的坚守者”之名。
这家公司是国内目前惟一没有外资参股的油脂企业,其董事长田仁礼,一直被业内认为是一位坚定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不过,上周他告诉本报,“集团已经确立了 ‘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不排除与外资合作的可能。”
田仁礼之所以做出上述表示,是因为从上周开始,外资并购九三粮油的说法就在业内小范围流传。
一位官方人士告诉本报,外资粮油巨头益海嘉里集团正与九三粮油进行谈判,“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九三粮油用一定数量的股权来换取外商的投资。”
益海嘉里高层对此消息拒绝置评;田仁礼只是做出上述表示。
目前,在市场行情和政府调控的双重挤压下,大豆加工企业又一次普遍陷入困境。业内人士担心,九三粮油的“国际化”只是中国大豆产业新一轮洗牌的开端。
再谋“国际化”
按照前述官方人士的说法,九三粮油与益海嘉里的接洽早在春节前即已开始,“我们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国家粮食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也告诉本报,确实听到过类似的消息,“不过到现在没有看到任何相关的文件材料,我们猜测双方还未谈妥。”
九三粮油集团董事长田仁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九三未来肯定要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化既指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国际化,又指产业链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考虑到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耗资不菲,与跨国资本的合作无疑是中国本土大豆企业最便捷、廉价的国际化路径。
对于田仁礼来说,坚守还是合作,都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田长期以来对于外资油脂压榨企业持激烈批评态度,被认为是一位坚定的经济民族主义者。因此,尽管被外资并购的传闻近几年不断在业界流传,但都被田仁礼一一否认。
不过,此时非彼时。
一家交易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本报,益海嘉里并购九三粮油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按照他的说法,九三油脂“国际化”是困境之下的无奈之举。“主要是去年的市场波动,使得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后来的国家收储政策更是把九三这样坚持使用本土大豆的企业逼入了绝境。”
据本报了解,九三粮油目前在黑龙江的5家加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沿海三家还在勉力维持。
正是经营的困境使田的态度有所缓和。他上周对本报表示,不排除与外资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有合适的外资企业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会积极考虑。”但他同时申明,与外资合作的前提是,保证中方控股地位,并拒绝“任何不合理的附加条款”。
田所认为的不合理条款主要指过去外资企业并购内地企业时,通常会有优先采购几年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条款。田仁礼认为,这些条款导致外资控制了中国大豆市场,并不断积压本土非转基因大豆生存空间。此前的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12%。。
不过大多数的市场人士对于这些条款表示理解。一方面本土大豆出油率通常只有18%左右,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高达25%。另一方面本土大豆单产(500斤/亩)远低于国外转基因大豆(700斤/亩),价格通常也要高于进口大豆。
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大豆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企业用本土大豆榨油几乎注定要亏损!”一位外资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说。
这位负责人认为,田仁礼一直坚拒的这个“不合理条款”使得以前外资企业对于九三集团望而却步。
田仁礼则对本报强调,如果外资不能答应这些条件,他宁愿自己去铺设全球销售和采购网络,独力国际化。“到目前为止,外资企业还没有作出让我们满意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