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敢于“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大国崛起、经济快速复苏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源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成长起来了一批以联想、海尔、格兰仕为代表的企业,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在改革开放后10年,以中星微、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创造”的魅力。
但是,在改革开放30年里,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和遭遇了来自全球市场的资本、专利、人才、贸易壁垒、反倾销、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中资本、人才、全球化战略、核心技术与专利四大瓶颈,不同程度地牵绊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然而,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创芯”企业——中星微电子,不但抓住历史机遇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实现了“中国无芯”历史的突破,而且成长为中国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全球市场为中国高新科技企业赢得了尊重和话语权。
“红色创投模式+硅谷模式”支招资金瓶颈
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摸索前行的中国企业缺钱、缺人、缺项目、缺政策的发展环境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其中资本缺乏是第一困扰。虽然是在改革开放的后10年才开始成立和成长起来的,中星微电子和其他企业一样,在成立初期也面临了缺资金的尴尬境遇,但是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以“红色创投模式+硅谷模式”的创新,化解了中星微创业资金的难题。
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中星微的创新不仅仅是勇于尝试政府风投,开创中国政府风投的先河,还在于中星微将“硅谷模式”引入企业,以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入股,成为一家产权极为明晰的企业,在发展思路、经营思路上做到了完全自主。这在改革开放仅仅20年,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无疑是一次跨时代的创新。联想之父柳传志赞叹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能够把企业的产权结构做得如此简单,这即使是在“中国硅谷”——中关村也是极为罕见的。
作为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之一,邓中翰对这一创新模式有着自己的深刻感受:“企业的发展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要把国家的意志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中星微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星微人坚持不懈的创新。”
如果说政府风投解决了中星微发展的种子基金,从最初引入风险投资,按照企业既定的商业计划,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向市场,最终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中星微电子所走过的路,正是创新的“硅谷模式”,而“硅谷模式”下的融资制度和期权制度给中星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中星微的发展增加了浓厚的全球化元素。
以全球化布局应对全球竞争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是如何“走出去”却是每个企业思考的重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经过WTO的引入,从联想、TCL、格力、格兰仕、搜狐等不同行业和风格的公司的发展轨迹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和差异化,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企业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坚定和努力。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曾说,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取得成绩,就必须采用“全球对全球”竞争策略。而从中星微的全球化战略来看,它的成长就是一个“全球对全球”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