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随即为解决争端展开谈判。联合利华的发言人称谈判的目的在于确保联合利华的利益得到维护,但拒绝发表进一步评论。《财富》杂志曾经报道联合利华公司要求宝洁赔偿1000至2000万美元,并由独立的第三机构核查宝洁未来二至三年的产品计划,以防该公司利用取得的机密推广产品。此外,联合利华更要求宝洁将洗头水部门的主要职员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
宝洁公司对事件的细节守口如瓶,不过该公司坚持说并没有将窃取的情报应用在该公司的生产和销售业务上。宝洁还说,它已经与联合利华密切配合,力求事件得到完满解决。宝洁的发言人指天发誓地说:“宝洁公司没有使用也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这是一个不幸的事情。”
这一间谍事件随后引起了舆论的极大争议,人们普遍质疑,搜集情报是否可以不择手段。另外,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宝洁公司先有间谍活动后主动坦白交待的做法。根据美国1996年制定的经济间谍法,一家公司通过行窃或欺骗的手段刺探另一家公司的商业机密的行为,就构成了犯罪。但是从垃圾堆里寻找机密是否合法,法律条文却没有明确规定。美国竞争情报学会对此也很迷惑,一方面,他们明确指出在垃圾堆里寻找机密是违法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美国有许多州的法律都认为一家公司的垃圾是被??弃之物,因此是不受保护的。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对于互为对手的宝洁和联合利华来说,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深谙此中哲理。不过,现在宝洁深陷“牙防组”事件,难以自拔,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联合利华恰在此时“清扬”上市,似乎有些恰逢其时,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宝洁争锋相对还是联合利华怒发冲冠,这都与他们无关。套用一下清扬的广告词――因为,如果有人一次次对你撒谎的话,你绝对会――甩了它。
相关链接: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旗下知名品牌有: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佳洁士、伊卡璐、飘柔、海飞丝、潘婷、舒肤佳和OLAY玉兰油等。
联合利华:联合利华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日用消费品公司,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及英国伦敦,整个事业集团共分北美、欧洲、亚太、拉丁美洲、非洲与中东等区域事业体,公司是英、荷合资企业,在100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产品行销网遍及150个国家,是全球获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在88个国家拥有约300多个业务机构,1000多个著名品牌的产品在150多个国家销售,整个集团现有员工近30万人。
如果说联合利华在使用“中华”是“借鸡生蛋”的话,那么宝洁对“熊猫”洗衣粉的收购无疑就成了“买鸡生蛋”。对于“买鸡生蛋”,买主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使得品牌扩张更直接方便了。对于“熊猫”洗衣粉,宝洁采用的是借你的鸡来让你无鸡,进而无蛋。
不过,无论方式如何变化,同是世界知名的洗发水生产商,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市场,联合利华却频频落后于宝洁,各中原因让人深思。第一:联合利华下属的子公司各行其道,彼此竞争;而宝洁的各路队伍在竞争中彼此合作,行动一致。第二:宝洁堪称是一品多牌策略的光辉典范,仅就洗发水来看,它的每一品牌都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独特市场形象,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了可观的市场分额;相比之下联合利华则逊色许多。第三:联合利华的广告策略是全球性的策略,品牌代言人一贯是中外著名女明星,国际巨星与力士的国际品牌形象相互辉映;然而对讲求实惠的中国人而言,宝洁的做法也许更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其广告主角大多是青春靓力的女生。
相对于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则更注重消费者,为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尝试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宝洁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把消费者意见及时分析、反馈给生产部门,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同时,宝洁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了品牌经理制,实行一品多牌、类别经营的策略,在自身产品内部形成竞争,使宝洁产品在日用消费品市场中占有绝对领导地位;联合利华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采取集中战略。两家公司还非常注重广告宣传的方式和力度。宝洁公司每年的广告宣传费用占全年销售总额的八分之一,其广告覆盖面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以中国为例,除在电视、网络和杂志上做广告外,该公司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形像代言人、在高校设立奖学金、与国家相关部门搞公益活动等来提高其品牌的认知度。其次,宝洁的知识营销也是很典型的,特别是在洗发、护发类产品上,这一营销理念简直被应用到了极致,力争赋予每一个品牌个性。再次,宝洁还努力在利益诉求和情感诉求方面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