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大量的详尽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耐克公司提高产品性能。比如,耐克公司实验室的资料清楚的记载着篮球明星乔丹与巴克利两人因弹跳能力及落地的方式等因素差异,对各自落地时足部必须承受的压力的差异。耐克公司同样十分重视对消费者信息的反馈,一方面这有助于了解消费者偏好,把握市场变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司研发人员改进产品性能。
在耐克公司“轻资产运用”模式中,高技能的研发与市场跟踪体系往往被“明星广告”策略所屏蔽。事实上,由于“轻资产运用”策略本身就是放弃了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而基于下游市场的竞争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超越。因此,耐克公司的研发体系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作。或者说,是可以拿来标榜的商业噱头。耐克公司研发始终保持一个原则,“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花了许多心力,因为不好的产品绝对无法引起人们投入感情”。奈特说,“如果卖出去的都是不老实的商品,大家早晚都会晓得。”
第二,商业策略与营销
众所周知,耐克公司营销策略堪称行业典范。无论是乔丹式明星代言策略,还是创意无限的广告,耐克公司总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公司,每一款耐克鞋都充满诱惑力。然而从营销策略的可复制性来讲,单纯的营销手段事实上最容易被模仿,这一点从当前主流体育用品市场推广方式可见一斑。
“我觉得把‘营销’这个词仅仅定义成一个把可用五字拿来辅助商品销售的过程,并不见得完全是件好事。”菲尔·奈特指出,“在我的眼中,营销学跟社会学很像。耐克做得最成功的,就是诠释了人们现在正在做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而我们也非常荣幸地达到我们当初所有的构想。” 奈特始终抱有一种理念:把别人不需要的商品卖出去,是一件不道德的困难工作。奈特因此希望,耐克的营销行为不仅是让大家注意到其产品,更要不断提醒大家耐克公司在做什么。
1993年,耐克公司与可口可乐、极品伏特加两家公司共同入选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名牌殿堂(Hall of Fame)第一批会员。以“名牌殿堂”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名牌必须“持续成功、创造力高和开拓性强,对大众的生活形态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可以成为全美企业学习的对象。”可见,菲尔·奈特为耐克公司创造了一股不可被轻易复制的文化。他的观点迎合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文化观点。就市场营销对商业的形态所产生的教化性影响而言,一个以市场营销为主的公司,就是一个会制造客户的公司。在这种转变下,利润本身变得较为次要,客户满意才是公司最大的挑战。
所以,当你发现一些公司,在模仿耐克公司的营销策略却并没有取得较好市场预期时,事实上可能它向消费者传达了许多错误信息。比如,耐克公司选择迈克尔·乔丹作为其核心篮球系列运动鞋的主代言人时,对于开拓目标市场很有帮助。然而就连乔丹本人也必须承认,他无法足球界产生多大影响。
第三,全球化经营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耐克公司内部经常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耐克究竟要怎样定位自己?是要搬演跨国性公司的角色,在全球同质化市场提供一个统一的形象与产品,还是要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形态公司,依照世界各地不同喜好与情况,谨慎地设计出适合各地不同的形象与产品?
耐克公司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基于全球消费者具有“同质化”消费欲望的理论,这个争议性颇高的理论由哈佛大学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莱维特认为,一个有共同的消费者认知的正常市场,一定会走向商品标准化的形态。而科技为所有的销售活动建立了一定的标准与相同的游戏规则。说明莱维特同质化观点的最好例子是可口可乐。
奈特相信,任何尚未被“耐克化”的地方,只有真正了解品牌背后的意义时,才会体会到耐克在世界上所搬演的角色。“我们要在全球市场成功,就一定要明确地执行一套价值观,并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理解全球化经营本质的问题上,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对菲尔·奈特影响深远。奈特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20世纪90年代初,菲尔·奈特拜读大前研一的《没有边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一书中深受启发。大前研一指出,国民收入在26000美元的地方,消费者自然就会走向全球化,这些地方的消费者会要求品质与价值,而不在乎这个产品是在哪里制造的。因此,全球的事物都将以“世界消费者”的需要为导向。这意味着,一个有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渐渐地放弃“总部管理的经营方式”,而改用“本土性、市场为主导的决策执行”。大前研一格外强调,公司要“重新学习创新的艺术”,他认为现代企业文明因为过多的抄袭与买卖,导致这种可贵的创新艺术已经流失。
安踏:从模仿到超越
发展历程
安踏公司的发展历程,是陈埭镇运动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1年,丁和木(现任安踏集团董事长)与人合伙办起制鞋厂。1990年,丁和木与鞋厂合伙人分家,各自另立门户。1年后,安踏鞋厂成立,但仅为一个普通家庭工厂。当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刚刚兴起。丁和木的儿子丁志忠从北京回到陈埭打理家族生意,并决心一定要把鞋厂做大。但由于技术、材料等方面问题,刚刚起步的陈埭鞋业没能在国内市场立足。
1993年开始,以安踏为代表的陈埭运动鞋生产业由“内”转向“外”,开始为跨国公司OEM生产运动鞋。海外订单让众多晋江运动鞋生产企业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安踏公司在此期间却并不出众。与众多晋江制鞋企业不同的是,安踏公司不单单承接海外订单,还着重关注国内市场,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分销渠道。丁志忠认为,“终端网络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有稳定的海外订单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国内市场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而要在这个大市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络。”
1997年,安踏公司开始VI系统建设,逐步规范商标识别的使用,开始实施品牌战略。1999年,时年30岁的丁志忠出任安踏集团总经理。上任伊始,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签订协议,聘请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同期,安踏推出品牌口号:“我选择,我喜欢”。安踏公司迅速赢得市场较高认知度。
2001年,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成立,开始实施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国际化的新发展战略。公司跨向运动服装、配件等服饰系列产品领域,从单一运动鞋向综合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过渡。同年,第一家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开业,安踏专卖体系开始全面启动。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安踏运动鞋在2001年综合占有率已升至第一位。2004年,安踏公司全面实施海外推广战略,相继在新加坡、希腊、匈牙利等国家或地区开设安踏专卖店;在捷克、乌克兰结交合作伙伴,并以此为窗口全面拓展欧洲市场。
2005年,位于公司总部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设备投资2000 万元,拥有近50位研究人员。专业从事篮球、跑鞋等专业运动设备的研发。2006年,安踏公司推出全新品牌口号:Keep Moving(永不止步)。2006年,安踏公司在福建省晋江拥有15条鞋类生产线,全年生产运动鞋890万双,各类体育用品收入达到1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