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夹逼利润走低 对策:出口+内销
某种意义上,通货膨胀对加工企业的影响,甚于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影响。企业主们不仅需要承受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还需要忍受一次又一次原材料涨价对神经的刺激。杜启舟告诉:“黏合鞋面和鞋底用的胶水,一年前,50元一支就够了;现在涨到了150元,整整3倍哪!”黄成伟则透露:“过去两年,毛坯钻石的价格涨了20%左右。”
在与品牌企业的交易中,加工企业往往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多半得由生产链下端的加工企业来承担。杜启舟感慨道:“我们的压力真的很大。人民币升值,来料加工用美元结算,原本铁定能进口袋的钱飞了。客户不会因为这些客观因素而提高订单价格。他们催货很紧,为了按时交货,我们有的时候甚至得把鞋子空运过去。这一空运,还不赔死啊?”
“外国人的钱并不好赚”,正是这种交易地位的日益失衡,促使部分加工企业开始聚焦大陆市场,期待某日能自立门户。“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次回港的所见,让黄成伟惊叹:原来商机就在他身处的大陆。黄成伟回忆说:“那次我回香港,路过LV包的专卖店,顾客排起了长队,全是大陆人!换成是我,那么贵的包,怎么也不舍得买,但大陆人的购买力就是这么强!”“香港才700万人,该买珠宝的市民都已经买过了。大陆有13亿人,而大陆的人均珠宝拥有量还很少,要是有1%的人买珠宝就不得了了!权威数据表明,就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比例而言,中国大陆有1.5亿到2亿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欧洲的富裕水平。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潜在消费群体啊!”黄成伟激动地说,“就拿我们工厂的工人来说吧,一个月收入虽然只有两三千元,但他们中就有不少人买项链、戒指送给家人。”
丰富的代工经验,让番禺的珠宝加工商们长期浸淫在欧美品牌的高品位设计和高质量要求中,自立门户的自信随之产生。“我们在大陆生产,然后交给香港品牌商,又由他们卖回大陆,绕了一圈,何必呢?”于是,黄成伟在沈阳等大陆二线城市开设了自有品牌的专卖店,他之所以选择从二线城市起步,是出于“避实击虚”的商业战术考虑:那些在沿海城市呼风唤雨的香港珠宝品牌,在大陆二线城市的影响力尚未大到“非它不可”的境地。
事实上,番禺区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该区重金打造了“钻汇珠宝采购中心”,包括黄成伟在内的珠宝加工商们前往集聚区内设铺直销。据统计,香港60%的珠宝产自番禺;而加工企业们的自主直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利润分配的环节,使得那里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他们将目光瞄向了整个珠三角。
前途坎坷 对策:寻找新赚钱路
有些时候,即使你费尽努力,也未必能够长盛不衰。杜启舟对整个制鞋业的前景并不看好,在他看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光辉岁月正在不算太快、也不算太慢地逝去。
对此,经历过香港产业转型期的黄成伟很坦然:“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现在大陆的情况,跟20年前的香港非常相似。20年前,香港的很多加工企业都搬到了大陆。”
杜启舟说,他的制鞋厂目前勉强处于“不赚也不赔”的边界,没有太多资本积累的他,已经不大敢继续往鞋厂注资了。杜启舟的选择是转行。民以食为天,他去年在番禺区的石楼镇投资开了一家湘菜馆、一家川菜馆和一家咖啡蛋糕店,生意很红火。他表示,他已鼓足干劲,打算在餐饮业大展拳脚,争取近期在番禺范围内开多家连锁店。至于鞋厂,“走一步算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