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珠三角的代名词;来料加工,绝大部分珠三角工厂的选择。曾经,这种基于朴素的成本优势的产销模式,让那些敢闯敢拼的广东人比较轻易地先富了起来;而如今,风云变幻,“世界工厂”带来的利润正在不断地缩水,加工企业的老板们猛然意识到:赚外国人的钱,不再那么容易了。再不改变自己,就将被无情的市场淘汰。为此,许多不愿迁移外地的工厂开始转变生存策略:出口+内销。
《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的工业重镇——番禺区。柏志钻石有限公司和石楼瑞兴鞋业加工厂,两家产品迥异的来料加工企业正面临着相同的难题:成本和汇率。愁上眉梢的他们开始审视自己并着手改变自己。然而,轻舟远涉重洋,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人成本增加 对策:机器代替人
柏志钻石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二大钻石加工企业,拥有2000名员工,月产钻石毛坯6万多克拉。如果你手上戴着的,是某香港珠宝品牌的钻戒,那么,戒指上的钻石很有可能出自该厂。公司董事长黄成伟是香港人,作坊学徒出身的他在改革开放后盯准了珠三角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前来建厂,并一举成功。不过,这一当初吸引他北上大陆的主要原因,现在正在渐渐消失。他对记者说:“这几年工人工资涨得很快,而且招工很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生效后,公司的人工成本至少增加了20%。”
怎么办?黄成伟首先想到了“机械化”,他绞尽脑汁,寻找那些可以用机械代替工人工作的环节,如:他引进了国内第一台激光钻石切割机,有效地节省了人工。在他的工厂里,从设计到切割,除非迫不得已,各个环节都尽量用电脑和机器设备代劳。关于机械化,黄成伟有他的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不应简单地追求总产值,而应当重视人均产值。机械化,是提高人均产值的捷径。我们必须保证工人法定的休息时间,但机器不用,它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转。”黄成伟从机械化中尝到的甜头不仅是“效率”,还有“品质”。他说,机械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钻石成品,品质要比人工生产好很多。
在刚刚结束的番禺区“两会”上,番禺区区长骆蔚峰透露:仅番禺的某个镇,就有100多家加工类企业因为《劳动合同法》而倒闭或迁离。可见,它们在人工成本增加的现实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调查发现,黄成伟的“机械化”变革在珠三角未必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珠三角的工厂,多半生产服装和鞋子等传统的生活必需品,加工流程已趋定型,这些行业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机械化的潜力?另外,企业主们是否都能像黄成伟那样,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一掷千金”,来购置昂贵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为他人作嫁衣 对策:夹缝中创品牌
珠三角制造业缺乏自主品牌,但在那些世人皆知的品牌商品背后,往往躲藏着一两家珠三角企业默默无闻的背影。许多珠三角工厂都参与了品牌商品的产销,但这些品牌并不归他们所有,“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黄成伟的钻石加工厂为某香港珠宝品牌提供钻石成品;另一家加工企业——石楼瑞兴鞋业加工厂则替两三个欧美品牌代工。石楼瑞兴鞋业加工厂的老板杜启舟说:“同样一双鞋,如果由我们卖,只能卖18美元;一旦交给客户,由他们贴上意大利品牌的商标,售价就能超过80美元。事实上,都是一样的货。”
“我们只能从品牌带来的利润里分到小小的一杯羹。有些国际珠宝品牌甚至没有任何生产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产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后就能卖高价了。由于它们自己不生产,有时候甚至会引起三角债。他们赚钱为什么这么容易?这就是品牌的力量!”黄成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他们想到了自创品牌。杜启舟的瑞兴鞋厂目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但他对鞋厂的品牌之路抱谨慎态度:“品牌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出来的,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中小企业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来料加工,改变很难。”
黄成伟注册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珠宝商标,他说:“品牌之路很艰难。100家企业走这条路,最终可能只有1家能够成功地活下来。但形势所逼,不走这条路,早晚是死路一条!不如早点迈出这一步。”
[NextPage]
内外夹逼利润走低 对策:出口+内销
某种意义上,通货膨胀对加工企业的影响,甚于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影响。企业主们不仅需要承受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还需要忍受一次又一次原材料涨价对神经的刺激。杜启舟告诉:“黏合鞋面和鞋底用的胶水,一年前,50元一支就够了;现在涨到了150元,整整3倍哪!”黄成伟则透露:“过去两年,毛坯钻石的价格涨了20%左右。”
在与品牌企业的交易中,加工企业往往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多半得由生产链下端的加工企业来承担。杜启舟感慨道:“我们的压力真的很大。人民币升值,来料加工用美元结算,原本铁定能进口袋的钱飞了。客户不会因为这些客观因素而提高订单价格。他们催货很紧,为了按时交货,我们有的时候甚至得把鞋子空运过去。这一空运,还不赔死啊?”
“外国人的钱并不好赚”,正是这种交易地位的日益失衡,促使部分加工企业开始聚焦大陆市场,期待某日能自立门户。“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次回港的所见,让黄成伟惊叹:原来商机就在他身处的大陆。黄成伟回忆说:“那次我回香港,路过LV包的专卖店,顾客排起了长队,全是大陆人!换成是我,那么贵的包,怎么也不舍得买,但大陆人的购买力就是这么强!”“香港才700万人,该买珠宝的市民都已经买过了。大陆有13亿人,而大陆的人均珠宝拥有量还很少,要是有1%的人买珠宝就不得了了!权威数据表明,就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比例而言,中国大陆有1.5亿到2亿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欧洲的富裕水平。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潜在消费群体啊!”黄成伟激动地说,“就拿我们工厂的工人来说吧,一个月收入虽然只有两三千元,但他们中就有不少人买项链、戒指送给家人。”
丰富的代工经验,让番禺的珠宝加工商们长期浸淫在欧美品牌的高品位设计和高质量要求中,自立门户的自信随之产生。“我们在大陆生产,然后交给香港品牌商,又由他们卖回大陆,绕了一圈,何必呢?”于是,黄成伟在沈阳等大陆二线城市开设了自有品牌的专卖店,他之所以选择从二线城市起步,是出于“避实击虚”的商业战术考虑:那些在沿海城市呼风唤雨的香港珠宝品牌,在大陆二线城市的影响力尚未大到“非它不可”的境地。
事实上,番禺区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该区重金打造了“钻汇珠宝采购中心”,包括黄成伟在内的珠宝加工商们前往集聚区内设铺直销。据统计,香港60%的珠宝产自番禺;而加工企业们的自主直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利润分配的环节,使得那里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他们将目光瞄向了整个珠三角。
前途坎坷 对策:寻找新赚钱路
有些时候,即使你费尽努力,也未必能够长盛不衰。杜启舟对整个制鞋业的前景并不看好,在他看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光辉岁月正在不算太快、也不算太慢地逝去。
对此,经历过香港产业转型期的黄成伟很坦然:“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现在大陆的情况,跟20年前的香港非常相似。20年前,香港的很多加工企业都搬到了大陆。”
杜启舟说,他的制鞋厂目前勉强处于“不赚也不赔”的边界,没有太多资本积累的他,已经不大敢继续往鞋厂注资了。杜启舟的选择是转行。民以食为天,他去年在番禺区的石楼镇投资开了一家湘菜馆、一家川菜馆和一家咖啡蛋糕店,生意很红火。他表示,他已鼓足干劲,打算在餐饮业大展拳脚,争取近期在番禺范围内开多家连锁店。至于鞋厂,“走一步算一步吧”。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