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2006年第四季度品牌监测榜s
中国市场 2006年第四季度品牌监测榜 | ||
监测类别 |
品牌事件 |
入选理由 |
最具影响的品牌事件 |
北京车展自主品牌群体性崛起 |
本次国际车展上自主品牌占到了三分之一,从奇瑞到中华,从长城到比亚迪,从一汽红旗到上汽荣威,从时尚概念车到炫酷跑车,从经济型车到中高档车,自主品牌们齐刷刷地发力,呈现出集体崛起之势。 |
最受关注的品牌危机 |
夏普拒不明示是否采用台湾屏事件 |
当三星、索尼、东芝根据中国市场反应,详细告知自己哪部分产品是采用台湾制造的液晶屏时,号称“液晶领域的先行者”的夏普却顾左右而言他,不仅影响了销量,更有损于品牌形象。 |
如烟被质疑毒害 超过香烟事件 |
“有吸烟的感觉,没有吸烟的危害。”以戒烟产品自居的如烟广告被划上了大大的问号,有媒体披露其尼古丁含量竟比香烟还高。如烟很成功地将自己营销成了一个好“礼品”,但现在要证明自己是个好“产品”都很困难。 | |
最具效率的品牌营销 |
中华轿车规模出口欧洲及其传播 |
据说欧洲的汽车消费者比全球各地都更注重品牌、血统等因素,再加上国人对于德系车向有好感,所以华晨将中华轿车数以万计地营销到了欧洲,不仅证明了其品牌国际化能力,还充分借势向国内传递了其品牌的价值。 |
最本土化的品牌传播 |
宝马5系加长版 面向中国 |
宝马在全球致力于驾驶者之车的品牌形象,唯独面向中国推出“最具驾乘乐趣的商务轿车”的5系加长版,虽只多了一个“乘”字,却足已显现其迎合后座消费者、不能容忍“开宝马,坐奔驰”或奥迪A6加长版的专美。 |
最为迫切的品牌呼吁 |
本季度中华轿车出口到了奔驰宝马的故乡,联想的NBA指数影响着中美两国篮球迷,商务部海内外品牌万里行声势浩大,如何把握国家品牌崛起的宝贵时机,完成自身品牌的飞跃,进而成为传播沟通国家品牌文化的积极一员,是自主品牌时下的重大战略课题。 |
2006年12月11日,整个中国都在喜气洋洋地盘点加入WTO五年来的巨大改变。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好心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五年前曾忧心忡忡。尤其是对于汽车业而言,入世谈判前后,部分专家学者以近乎哀怜的目光观察中国汽车工业,如同看待即将夭折的幼童,那时谈汽车自主品牌崛起无疑痴人说梦。
11月,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展在10天内涌入了60万人,跨国汽车巨头高管齐聚,全球首发车型花团锦簇,让人们自豪的宣称北京车展跻身A级车展,甚至是全球第六大车展。就象五年前预料的那样,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了世界级品牌蜂拥逐鹿的热土,“狼来了!”;出乎五年前预料的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2006年第四季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集体井喷――他们不但没有夭折,还践行着只有把自己变成“狼”才能与狼共舞的道理。
本届车展队列中,自主品牌占到了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同样创下了纪录。一汽的29辆展车中,自主品牌车超过10辆。东风的15辆展车中自主品牌占了一半,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奇瑞展出了包括10款新车、5款发动机和一款无级变速箱的豪华阵容,合资生产轿车已久的长安集团,以今年新亮相的长安品牌标识,推出了首款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奔奔”……以往车展,最常见的是海外豪车以幻化的概念车、拉风的跑车彰显着品牌的影响力,国内企业在这些领域仅是偶而为之,远不成气候。而本次车展上,从奇瑞到中华,从红旗到比亚迪,从时尚概念车到眩目跑车,自主品牌们不仅齐刷刷的发力,甚至有的一推就是两三辆,争夺眼球、力拼话语权的实力心态毫不掩饰。
尽管有些自主品牌车型还不够成熟,有些概念车还实在太“概念”,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用几年的时间,走上了人家十几年、几十年才成就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