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活线上线下业务,构造O2O闭环,承担零售业“最后一公里”职责,“变脸”后的便利店已经成为电商们紧盯的目标,双方的牵手也延伸出更多的新模式。
各个行业都讲“互联网+”的时代,便利店最终或将会演变为一个综合型生活服务平台,以后在线下离不开便利店,线上离不开电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小的便利店可以无限扩充它的品类。未来,你所需要的,在30平方米的便利店里都有。
眼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社区便利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传统功能之外,这些便利店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亲民与便捷正在使更多的人远离大卖场。盘活线上线下业务,构造O2O闭环,承担零售业“最后一公里”职责,“变脸”后的便利店已经成为电商们紧盯的目标,双方的牵手也延伸出更多的新模式。
面临经济下行和电商冲击的压力,中国实体零售业态增速普遍放缓。2014年的中国零售业,增长最快的两个板块分别是网络零售和便利店,前者在2014年的增速是48.7%,规模达到了2.8万亿元;后者门店的同比增长达到了22%。而传统的百货和超市甚至首次出现“用工量”、“面积”双下滑的局面。而便利店逆势增长,成为“万绿从中一点红”。2014年,便利店年销售同比增长达到25.12%,门店同比增长达到22%,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而这,已经是便利店行业连续第三年在销售额增长上超过百货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
根据红杉资本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每一天都将有3家新的便利店开业。行业高增长速度前所未有爆发。
便利店由于面积小面临的成本压力会小些。同时,由于便利店网点密集、贴近社区的先天特性,再加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慢慢转变,从即时性、便利性、体验性、服务性四个方面来讲,便利店跟其他零售实体店比起来确实优势巨大。
便利店是一个服务业,而不是单纯的流通业。便利店的存在就是为了获取顾客和客流,在为顾客提供基本便利性购物的同时,同时满足他们的周边生活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服务溢价。比如在台湾,不仅是饮料、香烟、零食等商品,例如午餐盒饭,生活缴费等也已经被便利店垄断了,现磨咖啡更是占据了便利店的最大份额,甚至连快递业务也被占据了相当份额。连日本的罗森甚至是日本的第三大票务代理销售机构,而日本7-11的7-bank,则占据了ATM机的第一大份额,从而在小额和便利性的金融服务方面占领了国内第一的坐席。
也就是说,在台湾、日本、香港等与我们相似的城市生态中,便利店依靠高频的顾客接触和刚性需求来获取用户,然后逐步引入各种本地生活服务,并依靠极低的推广成本和边际成本,在很多服务上挤出甚至取代了原有的业态存在,最终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零售和服务业。
便利店的估值其实不是基于店铺和销售额的估值,而是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与电信业,互联网业,零售金融业等以来用户的行业类似。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O2O平台的广泛应用,则让这一价值能够更快的体现出来。
现代的便利店竞争,既是传统商品开发和现场运营的较量,也是移动化营销和会员服务能力的较量。
国外便利店行业每2500名受众至4000名受众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依这个比例来看,中国便利店未来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2014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来看,作为世界上便利店产业最发达的日本和台湾地区,便利店业态在高速成长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其中店铺的服务功能的扩充和强化,对于提升客单价,增加来客数和来店频率,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作用。
整体来说,便利店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这个行业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销售商品的通路,更重要的能够获取用户并长期持续的为顾客提供与时俱进的高性价比服务,并形成网络效应。
GDP、城镇化、人口密度持续增长为便利店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 以人均GDP 、城镇化、人口密度为代表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以 老龄化、女性工作比例上升、离婚率提升和家庭小型化为代表的社会结构变化为东亚便利店业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便利店业态在日本和台湾率先萌芽并在亚洲快速 发展,已经成为日本和台湾零售终端第二大业态。
从东亚的经验来看,人均GDP 达3000~5000 美元 时 是便利店的最初导入时期(虽然便利店最早起源于美国,但东亚模式与美国模式差异很大)。日本便利店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1973年伊藤洋华堂引进7-11后,多家大型便利店于70年代中期(1976年日本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纷纷布局日本,带动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兴起。而台湾虽然在1979年引进7-11,但由于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的放缓而推后便利店的导入期。台湾7-11在持续7年亏损后终于扭亏为盈并在1987年再度成立独立公司,1988年(台湾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多家便利店商同时进入台湾,标志着台湾便利店的兴起。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区和商业区的数量,极大地扩大了便利店的市场容量 , 密度 不断提升 的人口 环境让更多地区 满足 便利店的经营条件 。便利店服务的商圈小,必须在人口密度充分大的地方才能达到盈利条件。
对比来看,中国市场现阶段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的人口密度将为便利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老龄化、职业女性比率和离婚率提升、家庭小型化为便利店提供新增客流
便利店传统的目标顾客主要是追求便捷和目的消费且价格敏感程度较低的青中年男性。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职业女性比率和离婚率维持高位、家庭持续小型化导致了人们消费习惯的逐渐改变,对便利服务和鲜食供应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 推动便利店行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老龄化为便利店打开新的市场,也是便利店差异化经营的方向。从东亚地区的便利店的发展来看,日本、台湾分别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超7%),目前日本、台湾老年人口占比分别超过23%、10%,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小分量的商品、更多的生鲜和便利服务。罗森针对性地推出了适合老年人分量的商品,并加大对生鲜的供应,还推出拥有更宽的通道、更多的椅子、更大的标识和更柔和的色彩的“Lawson 100”门店来迎合老年人需求。2011年罗森有33%的顾客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次,职业女性比例上升增加了外食比率,减少了购物时间,便利店提供的便捷鲜食、快速购物和多样服务成为女性以及家庭成员新的需求。70年代后日本、台湾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不断提升,高比例的职业女性日渐成为便利店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 最后,高离婚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家庭持续小型化,导致单次采购量减少,也增加了外食需求 。日本、台湾离婚率一直处于高位,每户家庭人口也持续下降,导致大家庭批量采购时代逐渐远去,超市大型包装低价产品市场逐渐被便利店消费量商品所侵蚀,同时外食需求也增加了顾客的粘性。
爱鲜蜂:连接杂牌便利店
爱鲜蜂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利用社区便利店的案例。爱鲜蜂的“鲜蜂侠”(送货员)基本是各住宅区及办公区周边的小卖部店主。这个人群的特点是闲暇时间多,同时距离用户近。后台将订单分发到距离用户最近的小卖部店主那里,再由店主完成最后环节的配送。按照目前的实际体验,理想状态下配送速度能达到30分钟以内。
爱鲜蜂负责向供应商采购,同时在各行政区自建仓储,向行政区内小卖部供货。用户下单后,距离最近的店主负责送货,同时完成支付。爱鲜蜂搭建了一个平台,连接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有送货时间的小卖部店主,以及有需求的用户。
2014年3月1日,张赢拿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4月10日钱到账,4月15日租下办公室,5月15日产品上线。
2014年7月,爱鲜蜂对外公布的几个主要数据:在北京发展了1000多个销售点(小卖部,便利店),日订单1000多单,微信和微博各占一半,客单价80-90元,二次购买率13%,已经扩张到上海市场。
2014年10月,爱鲜蜂获得由红杉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4年11月,上线6个月,爱鲜蜂用户超过40万,主要集中在移动端。平均每天几千个订单,做活动时可达到日单上万。
2015年3月底,爱鲜蜂从高瓴资本以及红杉资本那里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了2亿美元。对外宣布已与北上广深1万多家社区小店建立合作关系,全国每日订单量已经超过3万单。
2015年6月,爱鲜蜂APP做出改版升级,除了UI界面的改头换面,并推出了“新鲜预定次日达”服务,开拓了生鲜业务。
2015年9月,爱鲜蜂获得C轮7000万美金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钟鼎创投、天图资本、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华兴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独家财务顾问。其已与过万家小店展开合作,完成了合作小店软硬技术升级。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苏州、杭州、南京、成都、天津等主要城市,用户规模达到500万,日订单量稳定在10万单以上,月流水超过1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