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许多大汽车企业对自主开发采取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策略。相反,倒是民营企业把自主开发看得如性命一般。利益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命运,自主开发的分量有多重?
能否自主开发决定市场主动权:在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许多大合资汽车企业都为库存所苦,却难于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持自主开发的汽车企业出口量却大幅度增长。
能否自主开发决定零部件行业兴衰:我国一些大牌合资企业由于“自主”不力,配套体系一直被外方牵着鼻子。例如北京现代的韩方就占据着采购、销售和发展等核心部门,中方在零部件采购上少有决定权,因此想搞国产化配套的想法迟迟实现不了。北汽很难从零配件供应体系中分利,只能赚加工利润。令人瞩目的“现代速度”快是快了,中方却也赚了不少苦涩。
能否自主开发决定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不少大型整车合资企业自主不力,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其直接结果就是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竞争力软弱。目前中国能获得高额利润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全部是外国品牌。据商务部信息显示:2003年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逆差近30亿美元。中国目前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在轿车前悬架和后桥部分,基本没有代表主流新技术的电子控制技术。中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能生产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一位专家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能自主开发的产品,仅是音响与喇叭。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落后反过来又形成自主开发无“底气”的恶性循环。目前某款民族品牌的中档轿车,被形容为:“远看几十万,近看十几万,进车一看就几万”。零部件质量的低劣,已使一些企业的自主开发有心无力。以至于某“自主”品牌被业内人士称为“有产权,无知识”。零部件行业如此被动下去,整车企业是否会走到想“自主”也难的地步?
技术上永远是弱势,地位就永远被动。如果汽车企业合资了几十年还不会自主开发,处处受气的局面就会随处可见。中国企业想可持续发展,就不应仅把自主开发停留在理想上。由以上例子看,“自主”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