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商是如何形成与崛起的?这一群体有着怎样的文化精神与性格特征?在新时期,泉商精神该如何发扬光大?在《世界泉商宣言》发布之后,早报记者日前带着这些问题独家专访了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文波博士。
现代泉商再度崛起
学者陈枫于2004年在《水煮商人》中说:“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制约,福建各地商人的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闽北商人安贫乐道,闽东商人求稳怕乱,闽西商人重宗内聚,闽南商人讲究‘过番’、‘出洋’,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的角度看,闽南商人是最优秀的一群,因为他们以商为本,因商而生,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对此,刘文波表示赞同。他说,泉商正是闽商的主体,是闽商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认为,研究泉商,应该放在闽商、福建这样的大视野下去体察,而不能拘泥于泉州一隅。因此,刘文波认为,如果要探讨泉商的形成与崛起,就不能不说闽商的形成与崛起。刘文波介绍,对于闽商在历史上的几次活跃期这一问题,学者郭招金曾有过概括。
郭招金认为,宋元时期闽商出现第一次高峰。当时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泉州一带经商,这个时期的闽商与外来商人结合在一起,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当时泉州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十分发达是大家所知道的,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宋代古船是当时闽商兴盛的见证。至少在宋代,闽人已基本掌握远洋安全航行的各种技术。每年选择在北风南吹的秋季下南洋,选择在来年暖风北吹的春季归来。南宋时由于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带动闽北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建阳麻沙曾是当时全国的印刷出版业中心。德化的瓷器,漳州的年画在宋代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到了明代,则是福建海商的全盛期。明清时期是闽商的又一次活跃期,主要是航海业及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郑和下西洋的海上通道主要是由闽人用生命开辟出来的。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相当部分海船是在福建制造的,许多船员都是闽籍人士。明代是以海商为主体的闽商全盛期,明末清初的郑氏航海集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一个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
清朝初年,中央朝廷一度实行禁海令,控制着东南沿海制海权的福建海商受到严重打击。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发布“展海令”,正式解除海禁,但元气大伤的福建海商,在经营范围和活动能力方面与明代相比已显颓势。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建海商走向衰败。由于外国轮船进入,大批福建籍水手失业,海商是福建商帮中的主体,从此福建商帮在国内风光不再。
在本地闽商走向衰落之时,郭招金发现有另一支闽商队伍在南洋各地悄然崛起。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福建先民移居南洋,他们中大多数是劳工阶层,漂洋过海到异域他乡充当苦力,只是谋求温饱。其中有一些人苦心经营,从小本生意做起,成为富甲一方的成功企业家。据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华人1100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900万人。这些闽籍乡亲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称闽商帮是海外华商的第一商帮并不为过。据《亚洲周刊》公布的“2003年度国际华商500强”显示,除台湾企业之外,264家华商企业中,闽商有101家,其中东南亚国家83家,香港地区18家,累计资产达2560.1亿美元,分占上榜企业数和资产总额的39.9%和36.8%。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800万人祖籍泉州。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富有拼搏精神的现代泉商再度崛起,其中既有祖籍泉州的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也有实力日益雄厚的本土泉商。借助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泉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四处扩张,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新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