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拼搏与重商逐利的本性再度体现,民众中普遍的经商意识被充分激发。现代泉商迅速崛起,创造出不少奇迹。泉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之都”及“中国鞋都”(晋江)、“石材之都”(南安)、“石雕之都”(惠安)、“茶叶之都”(安溪)、“休闲服之都”(石狮)、“陶瓷之都”(德化)、“树脂之都”(丰泽)。
现代泉商继承“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泉州人的影子”的传统,抓住大好时机,在省外广泛投资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的闽商人数超过250万,其中闽商中的“泉州军团”就有70万人。泉商在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社团组织。至今,泉商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100多家商会组织。外出经商办企业的泉州人,创造的年销售总额已超16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泉州市场。
泉商精神四大内涵
“闽商从唐宋开始活跃在海外贸易活动中,至明清之崛起与兴盛,在这一过程中,福建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条件孕育了福建文化的特质,同时也促成闽商固有的性格特征。泉商是闽商中的佼佼者,闽商固有的性格特征,也正是泉商典型的性格特征。”刘文波认为,泉州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团结进取,爱拼敢赢的精神,以及充满灵性的经商头脑和渗透于血液中的市场意识,使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大潮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刘文波看来,以泉商为主体的闽商,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重商务实观念。早期福建人民缘于生计被迫入海从事贸易,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沿海一带的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人们从业观念上不再局限于农业,重商逐利更为人们所崇尚,形成宋人所言“只博黄金不博诗”重商务实的典型商业观。
第二,开拓拼搏精神。缘于宋元时期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犯禁下海走私的传统,以泉州商人为主体的闽商更富于“爱拼敢赢”的商业冒险精神。因此,泉商普遍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崇尚“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
第三,恋祖爱乡情结。移民的传统使福建人民更重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在商业经营中习惯于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组建商业网络,采取家族经营模式发展壮大企业。同时,在事业有成后,乐于回馈桑梓,致力于家乡建设。
第四,兼容并蓄心态。福建文化是古越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而成,而且,地处东南沿海,无论是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是清代的五口通商口岸,都更易于接触外来文化。多种文化的交接使闽商具备兼容并蓄、善于学习的开放心态。
“这样的泉商精神,是根植于海洋文化之中的。”刘文波说,中国最早从事海外贸易的当数泉商。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枕山面海。泉州土地稀少,人口稠密却又海域辽阔,总面积11360平方公里,这使得泉州人只能向大海谋求生存发展。
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约11世纪,泉州商人就已频频出没于高丽的港口,公元1012-1192年间,宋商人“因贾(商)船至者”共百余次,人数达4500余名,其中以泉州客商居多。据《高丽史》记载,从公元1015-1090年相继到达高丽的泉州商船就有19起。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岛、安南、占城贸易的传统,与印度半岛的贸易也很频繁,甚至到达印度西海岸。明代谢肇制《五杂俎》中写到: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刺迦、暹罗,彼此互市,若比聆然。日本广岛发现明代泉州船舶的旗帜,记录了一个名叫蔡福的泉州人与日本开展民间贸易的历程,这是目前发现的泉州人与外国人做生意最早的一个广告招牌。除了海外通商贸易外,泉州人也对全国各地大量渗透,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泉商的身影。清代时,仅苏州一地就有泉州商人上千人。
另外,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受中原传统风习的影响相对较弱,特别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观念几乎影响不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传统农业区商人相比,泉商精神的内涵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如重利的价值观、冒险进取的拼搏精神等,闽南一带极为推崇“商能致富”,以商为荣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里突破了传统文化,适应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性发展。再如讲求实效,反对空谈,注重变通,在泉商看来,离开“功利”(实际利益)去讲“道义”就是没有用的空话,“道义”与“功利”应该是统一的。变通,就是依据情况的变化和现实条件,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努力方向和工作方法,以获取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