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为王的说法,早已被百丽再次论证其正确性。渠道不仅是销售的保障,还是扩张的谈判筹码。可以说,渠道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品牌的成败,但渠道建设又谈何容易?深圳鞋企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强势品牌挟强势渠道制胜,无往不利;中小品牌则在渠道中风雨飘摇,深受渠道制约。在模式的选择上,深圳鞋企不约而同地深陷“短腿”,无法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专卖店和零售鞋城
专卖店,温州和福建的地盘
专卖店、零售鞋城、百货商场,可以说是目前最为主流的三种零售模式。但对深圳鞋企而言,专卖店却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方。
专卖店在终端圈地运动中,早已经成为品牌意识强烈的温州鞋和福建鞋的天下。1998年,奥康在温州创办第一家皮鞋专卖店,从此,“专卖连锁”开始风行于温州鞋业界,一些大中型鞋企纷纷跟进。2001年,“中国鞋都”落户温州后,专卖连锁这种终端模式在温州品牌中发展到极致。据有关数据表明,温州鞋在全国拥有专卖店超过3万个。而随着运动品牌在国内的突起及其在服装等品类开发上逐渐加强,福建运动品牌在终端开店上比温州鞋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安踏首席品牌官徐阳透露,安踏目前终端店铺已有6000多个,且多数为专卖店。如今,好的商业街、好的位置,几乎都被温州鞋和福建运动鞋牢牢占据。强势品牌在主流商业街,至少开两店,多的甚至达到六家、八家。在此情况之下,从2000年到现在,终端门店的租金不知涨了多少。深圳鞋想挤入专卖店系统,面临的不仅是没有此方面的完善系统,还有资金实力的缺乏。
如今,在连锁专卖模式似入困境之后,温州福建两地品牌更在专卖店形式上推陈出新,积极进行变革。如奥康n+1名品空间、红蜻蜓的集成店、安踏的大型旗舰店、CBA的V5N单品鞋店等。深圳鞋既无法达到温州福建鞋专卖店的数量,也无法达到其质量,更不用谈在此模式中起引领作用了。显然,由于先天性的区位优势和企业老总的个性,在起步过程中,深圳多数鞋企已经自发的放弃了连锁专卖这条品牌发展的康庄大道,也就注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因实力和能力等问题而遭遇连锁专卖店模式的抛弃。
零售鞋城,病症与希望
鞋城作为另一种渠道模式在终端争夺战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凭着对市场的细分和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商场和专卖渠道不足方面的一种补充,连锁鞋城得以生存、发展起来。
自天津百信鞋城“红极一时”之后,接着是武汉王子鞋城,西北的金百川鞋城等,再度将鞋城引入做鞋人的视野。目前,各地基本上都有区域性强势零售鞋城。鞋城的经营模式主要有自营、租赁场地和品牌联营三种,其中自营和品牌联营约占90%,以品牌联营为主要发展趋势。据了解,鞋城兴起前期,由于很多零售鞋城的老板都是代理温州鞋或者福建鞋起家,因而他们在引进品牌时也多以温州鞋和福建鞋居多。不过,这一现象早已得到改善,现如今大量成都鞋和惠东鞋已经涌入零售鞋城。但深圳鞋似乎尚不太能融入。首先深圳本土鞋业得不到市政府的扶持,不具备温州、成都、惠东等市政府大力提倡产业发展的条件,因而企业发展受限;其次,温州和成都女鞋近年来品牌意识强烈,投入力度非常大,请代言人、组建营销队伍、扶持渠道和终端、设立直营分公司等等,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无疑对深圳同档次鞋业是一种挤压;最后,参差不齐的深圳鞋在与鞋城的对接中,仍然存在误区和盲点。
不过,越来越多的零售鞋城将以自身的发展模式来选择适合的品牌,并且通过细化产品组合,开设如形象店、平价店、特价店、精品店、时尚店等,以通过不同店面的不同定位来占领相应的市场,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这对深圳鞋来说,无疑是好消息。问题是,深圳鞋是否愿意而且能够抓住这种机遇以图谋零售鞋城渠道?另外,作为生产中高端鞋的深圳鞋企,即使进入零售鞋城这样的渠道,即使定位相符,想迅速铺开也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