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品牌聚焦

汽车业自主品牌“很受伤”


[ 宦璐 上海证券报    更新时间:2008/12/19  ]    ★★★

     12月中旬,一则关于减免购置税的传闻再次触动了车市兴奋的神经。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日前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递交了一份救助汽车业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到关于减免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方案,提议按排量分级征收汽车购置税。据悉,三部委已经做出回应,正研究实施方案。

  该协会饶达秘书长表示,目前我国汽车销售同比负增长3%。如果减税方案能够顺利实行,可拉动汽车销售增加10%,即明年实现同比增长7%应该不成问题。

   而在此之前,增值税、燃油税等针对汽车业的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政府救市意图不辨自明。

  被喻为“全球最后一块大蛋糕”的中国汽车市场,为何也如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那样“凄惨”到需要政府出手相救?中国汽车公司在2008年到底遭遇到什么?为何沦落?又如何新生?

  2008年中国车市“高空跳水”,演出了一幕跌宕起伏的悲喜剧,中国车企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描绘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徐长明主任对本报记者表示,“从2002年的40%的增幅降到了今年前11月的8.3%,特别是11月的汽车内需月度同比增速为-9.8%。”

  今年中国车市犹如“过山车”。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报告称,“从2008年走势看,中国汽车市场仅用了半年时间出现增速的巨降,乘用车销量从一季度的同比22%正增长,到三季度出现3%的负增长。”

  徐长明表示,2008年的下滑是全面下降,是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叠加导致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信心的恢复是需要时间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至少2009年一季度乘用车市场是不容乐观的。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产业研究部研究经理回玉梅向本报记者介绍,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止汽车出口大不如前,国内车市消费前景同样暗淡,很多消费者购车信心下滑,持币观望心理增强,一些人对明年车市不太乐观。新浪汽车频道的调查更显示,有大约62.5%的消费者将会推迟购车计划。

  国泰君安汽车行业研究员张欣分析了中国车市受金融危机传导的路径,“中国经济中出口占比很高,美国经济一旦不行,我们的出口就下降,沿海地区就开始辞退农民工。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现在中国境内有相当一批外资企业,因为母公司出了问题开始关闭,而这时被辞退的就不是农民工,而是有文凭的年轻人,形势就这样越来越严重。”

  的确,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衰退,汽车行业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但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出手救市的速度明显快于美国。12月12日,工业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正在制定针对汽车行业的救市计划,包括对车辆购置税的减免、金融信贷政策加大对汽车消费的支持力度等。

  自主品牌和商用车“很受伤”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自主品牌“受的伤最深”。

  中国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本报记者表示,2008年,中国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在开拓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多重阻力。除了受美国次贷危机、原油价格飙升、国内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外,海外市场不断提高进口汽车门槛保护本国汽车企业的行为也使中国汽车的出口受困。“如俄罗斯分别于2008年1月和7月增加对进口车的检测和认证项目,最近还将成品汽车车身的进口关税提高至15%,每个车身进口税最低不得低于5000欧元,这使在俄罗斯进行中国车的半成品组装(SKD)变得无利可图。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等其他海外市场也将采取配额、限制内销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手段。除此之外,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知识产权争端也日益加剧。”

  除了出口不振外,在国内市场上,情况也越来越严峻。重要的问题是自主品牌企业的单车利润率在下降,自主品牌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不赚钱的尴尬境地。

  其实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已经开始下降,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萎缩,主要是受到了合资企业大规模挺进小排量车市场的影响。同时,捷达、富康、桑塔纳等老车型的不断降价,联合“绞杀”自主品牌车,使之丧失了价格优势。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统一意或在介入健力宝集团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联想:品牌传播效果不乐观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