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饮料行业,似乎从一出世就是“山里的孩子”。在它们的面前,矗立的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山里的孩子”要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必须让自己长得比山还高。
80年代后,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饮料”的概念就是小卖部里的汽水,那时的汽水多数还都没有名字。在每一个地方的食品厂,生产汽水都曾经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以致当时饮料90%的产品都是汽水。在那个年代,那种“比水好喝”的东西实在是一种奢侈品,好多孩子都只有在考试的那几天,才能享受到汽水的奖励。
20年间,不知有多少饮料品牌从我们脑海中划过。它们中间,有的已经长得比山还高,有的只是“各领风骚三四年”。
1982年,国家开始把饮料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产品”。到1990年之前,饮料产业的发展仍然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特色,政府对饮料行业实行管理和引导。1990年以后,中国饮料行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国内饮料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饮料”最初就是汽水
在上世纪80年代,饮料企业依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全国大大小小有两三千家汽水厂,当时上海的“正广和”引进了800瓶/分钟生产线,这样先进的设备引进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畅销品牌广州的亚洲汽水厂曾经达到年产5万吨,创下了当时的纪录。
1979年中美恢复邦交,可口可乐也就成为当年最早重返中国的国际品牌之一,但是仍然被限制在供应为主的领域。在那个“短缺市场”的年代,消费者只是以无可争议的价格购买任何商品。1984年,一款“中国魔水”诞生了。健力宝横空出世,作为最初的电解质运动饮料,健力宝价格不菲,普通的355毫升易拉罐包装就要卖3元。
健力宝是80年代后期,中国饮料产业的冲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健力宝是惟一能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抗衡的碳酸性饮料。
十年竞争“十强”出世
中国饮料产业在80年代后的冲动,到1990年-2000年整整10年间,终于演绎成“真枪实战”。
1993年和1994年,中国轻工总会分别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签署了共同发展饮料合作备忘录。尽管“两乐”当时被要求建立灌装厂的同时,必须生产至少30%的国产品牌饮料,但是他们在中国还是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也正是在“两乐”的带领之下,国内的饮料企业才真正开始感到了市场的竞争。国内著名的“八大汽水厂”逐渐萎缩并消亡。这些老的国有企业,不能灵活掉头的已经在市场中被淘汰。
1983年,当时以“北冰洋”、“亚洲”为主的“八大汽水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42%,而在10年之后的1993年降为4%。1999年,全国饮料工业产品总产量达到了1186万吨,碳酸饮料占饮料的份额已经下降到40%左右。
老品牌在竞争中逐渐消亡,一批新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娃哈哈1992年开始从保健品转向饮料,从纯净水到“非常可乐”,一下成为市场新星;1993年始,一个以供销社为家底、3000万元投资起家的旭日集团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做成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巨头……
1999年,中国饮料工业第一次评比“中国饮料工业十强”,娃哈哈、乐百氏、健力宝、汇源、露露、怡宝等企业榜上有名。单一的口味更加丰富,庞大的市场被进一步细化。随后,康师傅、统一杀入内地,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国内市场三足鼎立
在经过十年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2000年之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雀巢、红牛这些大的国际品牌,凭借着百年企业的实力,在中国开始寻求更大的商机。统一和康师傅则代表着台资的力量,在内地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稳健发展的娃哈哈代表着国内的饮料产业,使得当年的国内饮料消费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