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温哥华,对华裔移民来说,“大统华”是个耳熟能详的称谓,说“大温谁人不识君”并不言过其实。过日子总绕不开柴米油盐,也就不期然地要和大统华打交道。
在列治文临近9号路的大统华总部,南北两座建筑对峙,这里既是行政管理中心,也是物流仓储中心,记者就在这里采访了大统华总裁李罗昌钰女士,毫无架子的她毫不避讳的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移民及其创业之初的种种窘境,以及“大统华”的发展。
新环境中挣扎 移民的“同一首歌”
对于李罗昌钰来说,1972年是她人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那时她从中国台湾的政治大学财税系毕业刚刚两年,一切都还在待定之中,就随着家人移居加拿大了。
温哥华虽然比起加东气候要舒适一些,但较之亚热带的台湾,尤其在冬季,就显得湿冷得很多。
刚到当地的李罗昌钰颇感不适,加上工作没有着落,将近一年的时间无所适从,和许多新移民一样,情绪未免就有些低落。当时经济上只出不进,只能处处精打细算,姐妹仨合用一辆车,每天冒着严寒等候姐姐开车来接她时,她心里就会有些波动,都想回台湾一走了之算了。
那时李罗昌钰英语口语也不够用,就自费上课补习。另外她的两个耳朵有中耳炎的疾病,影响到生理上的听力,还需要开刀做手术。
后来经过不断的寻找,李罗昌钰终于在一家地产公司找到一份记账的工作,虽然时薪只5加元,但已好开心。她很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一干就是数年,直到独自创业。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大统华总部办公室里,李罗昌钰十分感慨地说,她和成千上万的移民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都有过草创阶段的艰难困苦,都遭受过在不同文化夹缝中的冲击与碰撞,但不要轻言放弃,要勇于突破自己,持之以恒就会进入新的境界。
起步阶段遇变故 逼出来的超市
李罗昌钰是在温哥华结识她的先生,先生是从美国完成学业后来到加拿大。成家之初小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李罗昌钰回忆说,当时简单的家具都是二手货。
后来先生投入房地产界,渐有起色,就考虑在Mall里应该有经营日用百货的商店,提供所在地的便民服务。当时参考美国大华超市的模式,与大华集团和台湾统一集团合作,开始着手在温哥华建超市。
为新超市起名字的时候, 当时正流行三个字的名称,如家乐福等,结果就将统一与大华合二为一,取名为“大统华”,时至今日已成为响当当的一个名牌。
在加拿大的第一家大统华超市,1993年落户在本拿比的煤气镇。李罗昌钰透露,当初最早商谈的是列治文那家,但进展很慢;而由于煤气镇商谈的那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4万平方英尺的办公面积,要不就全租,要不就退租。本来初谈是2万英尺,起步阶段不想一下就搞得太大,可是事情逼到这个份儿上,无异于将了李罗昌钰一军。兵临城下,只好应战,煤气镇的大统华超市先行开业,表面看一开始就铺排很大,实际上这里面也有隐衷。
他山攻错 吸取经验一年内盈利
从1982年创业初始,一路风雨泥泞,李罗昌钰坦言并不一帆风顺。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任何经商的实际经验,本来就是一介家庭主妇,在夫君的羽翼荫庇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她需要走向社会承担重责时,一切要从零开始。
刚开始有大华方面的人从美国过来帮忙,但很快就撤回去了,结果还要自己来做,边干边学。李罗昌钰戏称,当初从唐人街请来一些帮手,不讲规矩,下班后把发票揣回家,结果连账都无法结。员工凑在一起,鸡一嘴鸭一嘴,连个会议都不会开,员工士气也很低落。当时犹如百废待举,不断有客人投诉,说有的工作人员态度不好。
由于刚上轨道,各种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李罗昌钰说那个时候刚上岗的员工还谈不上什么系统的培训,只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她本人则到图书馆借阅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找有关的教学录像带,与员工们一同学习。
由于缺乏经验,对市场也了解得不够,头一年生意亏损2/3。李罗昌钰坦承有一种挫折感,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也打过退堂鼓,是父亲给予她积极的鼓励,并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后来,李罗昌钰从用人上着力,启用合适的管理人员,使整个经营渐有起色,能够转入良性的运营轨道,一年之后终于扭亏为盈。据行家分析,像大统华这么大规模的企业,能够在一年之内走上赢利之路,应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在“骂声”中成长
凡是去过大统华购物的人都会感觉到,尤其是超市的熟食部分,从细节上为客人设想得十分周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李罗昌钰介绍道,超市厨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起初经营内容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质量上也不稳定。有时她到朋友家走动,或赶上一些聚会,熟人就口无遮拦地提一堆不满的意见,说这个味道不对,说那个口感不好。李罗昌钰是个有心的人,每逢这时她都洗耳恭听并记录下来,回去后对症下药,或添或减逐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