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规划篇:喜上眉梢
乍一看,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喜糖吗?
请看数据:
全国每年约1000万对,每天约2.5万对新人结婚,每天喜糖平均销售约100万斤,零售价约1000万元/天,一年以300天计算,相当于一个30亿元的单品类市场。
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能够占据其中的10--20%,就是3--6个亿,比中国最大的4个手表企业营业额总和还要大。
小产品,孕育大市场!
让我们先来看看婚庆市场的整体消费水平——
全国平均消费水平约为2万元/人(购房开支除外)
中心城市平均需要7.5万元/人(购房开支除外)
特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平均需要10万元/人(购房开支除外)
喜糖消费所占比重不超过婚庆总消费额的1%,中心城市低于0.5%
让我们再来看看喜糖消费的特征——
第一, 购买喜糖通常不是新郎新娘的工作(惯例是男方家庭购买,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
第二, 购买场所通常不在零售大卖场(批发市场约占90%)
第三, 购买者和食用者完全分离(买的不吃,吃的不买)
反观糖果行业的众多知名品牌,只有上海的金丝猴作了一点动作,但是,做法上充其量也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副业,作为一个喜糖品牌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原因很简单,金丝猴这个品牌名称在喜糖市场上先天不足,听上去看上去怎么也不像是一个和婚庆有任何关联的喜糖品牌。这样的先天不足当然也包括像大白兔,徐福记,雅客,马大姐,嘉顿,金冠,金帝等品牌。
还有个别做的好一点的品牌,都是喜铺品牌,兼顾婚庆活动代理,并非单一糖果品牌,主要靠外加工,自己负责包装设计和印刷,而且也只做巧克力,不做普通糖果。
而消费者需要品牌,尤其是喜糖的品牌,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如此定位的品牌。他们喜欢喜庆漂亮的糖果包装。
既然没有品牌,也没有满意的包装(除了大红色,就是大喜字,十分单调)大多数人的选择,就只有价格说了算。难怪批发市场喜糖生意如此红火。
批发市场的糖果生意,基本属于个体经营夫妻档,如果说穿了,其实很可怕。基本上都是三无产品,给你看的样品是一回事,回头给你送来的又是另外一回事,甚至还有黑心糖(到小厂买来最便宜的裸糖,买来糖纸甚至自己印刷糖纸,在没有任何卫生条件保障下自己包装,大部分婚庆代理公司也会这么干)。
结论:
喜糖市场没有独立的品牌
喜糖市场没有全国性的品牌
喜糖市场没有绝对领先的品牌
随着项目的深入,我们对喜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整合方向也渐渐地清晰起来。
潜在市场的数据告诉我们,喜糖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匹配好资源,
做到四两拨千斤,刀刃上用钢。
资源毕竟有限,我们必须选一条最经济的路径,于是我们规定了三做三不做:
(1)做刚不做柔
我们把糖果市场一分为二,刚性消费和柔性消费。刚性消费需要柔性推动,柔性消费需要刚性拉动。对于缺乏广告投放优势的金丽沙公司,选择刚性消费市场更适合其资源条件。
(2)做群不做单
在现有资源的约束下,金丽沙公司无法在任何一个单品上突破,所以需要一个核心概念,将多个品种打包在内,形成相对的渠道渗透张力和终端动销势能,从而支持其年度销售目标的实现。而只有喜糖的特性可以做到这一点。
(3)做熟不做生
金丽沙公司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进行市场再教育,只需要将已经存在的显著的消费缺憾发掘、放大,使之成为潜在杠杆因素,撬动渠道和终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当我们把上述设想娓娓道来,当客户开始目不转睛、若有所思的时候,
激动人心的事接二连三,我们的创意如洪水般汹涌……
把喜糖做成大红蜡烛,把喜糖做成鲜花,把喜糖做成蛋糕……
把喜糖串起来做成鞭炮,既可以挂起来作为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
客户竟然被我们的设想引发得激动起来并大叫,我们要开专卖店,马上就开,立刻就开!
小产品,需要大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