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赵本山和他的小品卖拐,你和外星人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地球人都知道……
小品,顾名思义,就是最小的作品。
小品,正解应该是:戏剧学院的学生,用来练习表演技巧的课堂作业。
其来源主要有两种:
1,经典的作品片断
2,命题即兴表演
根据这个出处,小品,本来并不是正式的舞台表演节目,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某个导演大胆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但风行中国十多年,成就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演员群体,竟然还成为春晚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表演片断练习,摇身一变,成了大戏,压轴戏,实在有点出人意料。估计戏剧大师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小品在中国会有如此身价。
正像走红的小品一样,最近几年,品牌也在跟着走运。
美帝国主义无法用枪炮明火执仗地侵略中国,却用品牌这个美式装备,轻易突破了坚固的中国边疆,摧毁了几乎全部的大小城池,一举俘虏了三代中国人。
如今的中国,如果你不知道品牌,不谈品牌,不做品牌,就等于外星人。
品牌娱乐化
有观点称,娱乐化应该成为品牌发展的趋势。
超级女声帮助蒙牛酸酸乳一飞冲天,蒙牛酸酸乳却把超级女声送进了天堂。
如果把超级女声也当作一个品牌的话,这样的品牌娱乐化,就不太好玩了。
赵本山的卖拐,卖车,并不是都人哈哈一乐就完事了。他的小品实际上更多属于讽刺小品,带给我们的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但是,如果真的自己的小品当作教育群众的宣传武器,势必进入政治化的俗套。这一点,赵本山对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严肃的话题,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喜闻乐见,老百姓看懂了,还津津乐道,到处传播,实际上就达到了比舆论宣传工具还好的效果。比报纸,电视台的警示作用更好。
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赶尽杀绝,不应该是品牌经营的常态。
而娱乐圈经营的常态,大部分都是上述做法。走红的明星,就会有不断的片约,通告,把明星累倒吐血。就是害怕新的明星出来,马上就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娱乐圈的悲哀。
可是,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果按照这种做法,那就是变态的品牌娱乐化。
品牌表演化
品牌娱乐化,必然会有表演的成分。一方面是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是有意为之。
品牌娱乐化,需要有人表演有人看。当然,和娱乐一样,不可能白看,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要花费更多的钱。
所以,品牌娱乐化的最终买单者,一定是消费者。
偷着数钱的人,当然就是演员,导演,编剧和制片人。
观众得到的,和他们所付出的,能否获得平衡,那就要看观众自己的心理期待了。
如果观众把看表演当作一次娱乐活动,哈哈一乐也就过去了,不会十分在意太多得细节和结果。
但是,如果品牌持有人有意让品牌表演化,甚至表面化,严重脱离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底线,估计消费者也不会轻易买单。
套用一句老话,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表演就是表演,品牌就是品牌。
品牌表演化,实在不是品牌应有的外表,更不应该成为品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