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有三、推广复制强。
好的方案,执行是关健,在当前,保证执行不走样的是策划的平面和电视宣传,这是一个主要的关健点,它能纠正各个地方在对消费者面对面沟通或电话沟通中的言语偏差,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营销中心的企划人员是随时待命,参与每一个地方的活动启动和活动现场把控。在报媒风格、主题、篇数和报道形式上把关,对新闻发布会的地点、人数、流程、发言内容、现场布置上统一,在活动的每天推进中,制定出不同的促量策略。在大方向制定不变,细节可以出新的思路下,各地活动的进度有条不紊进行之中。至于,散于各区域的协销人员对经销商的操作指导,工作也是很关健的,因为,各区域的经销商都有自己的市场经验,如何把经销商盘顺,使之他们能按营销中心的统一思路操作,跟着走,不变样!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外,二十多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个个都有三十多年的行医经验,长年在全国巡回提供医学咨询支持,在活动进行中,他们分散于各个销售咨询点,以专家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临门一脚威力无比。
抓住了主干,这才是成功之道,因为,公益营销的推广本来就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营销模式,需要从公司到地方,公共关系、销售点、消费者多个接触面的结合。模式可复制,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启示一:公益活动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战略
公益营销的前提就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纽带。企业所追求“三赢”:即企业的利润价值、公众效益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不可取的,更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战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企业就容易在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使其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仅限于传统的教育、赈灾领域,企业参与公益营销活动的并不多见,本土企业在与狼共舞的市场环境中还不善于整合自身资源,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合,促成公益事业营销化,本土企业未来的公益营销之路任重而道远。相反,一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除了采用常规的市场策略之外,还频频运用公益营销。从公益入手,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获得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同感。
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公益营销形式有几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农夫山泉的“一分钱”赞助奥运会计划,蒙牛集团宣布“2000万元”捐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与农夫山泉、蒙牛追求的“民族情结”相比,海尔·海名威的公益形式则是走进千家万户,以大幅度让利、政府公益的慈善救助形式贴近消费者的心。中华慈善总会无疑是金字塔的塔尖,海尔·海名威挟“国家”战略制高点辐射全国,这也形成了2006年公益营销的独特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