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起炉灶开办墨西哥餐厅
2003年12月,他辞去高薪报酬,自己在科华北路开创了"彼德西餐",以擅长的墨西哥菜和牛排作主打。技术见长的Peter一边做主厨,一边学管理。他一直同员工以兄弟相称,所以"彼德西餐"很少有员工离开。
Peter坚持和伙伴一起亲自培训员工,餐厅的厨师都是他的"弟子"。正宗的味道很快吸引了不少外国顾客慕名而来,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光顾。Peter一共认了4位"洋干妈",另外3位干妈也是餐厅的常客。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一家到成都旅游时,也指定要到Peter的西餐厅来享受墨西哥大餐。
寻找下站方向
Peter感慨道,"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老在别人认为不错了的时候想做更多的事情。"
把西餐厅开到上海
事实上,一直以来他确实做了更多事。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与父辈们一起努力脱贫,90年代又随着进城务工大潮度过打工生活,又在21世纪成为了"翻身做主"的典型。如今,27岁的Peter即将把经营的Peter's Tex-MexGrill(彼德西餐)延伸到国际大都会上海。正当壮年、生逢盛世,一切对于他都顺理成章,又意味深长。
与许多同龄人相比,Peter的经历的确令人汗颜。城里人读书时,他打工;别人打工时,他做主。城里人追求时尚,他在营造氛围;时尚人追捧感觉,他早已是感觉中的一分子。有时认为,Peter像是"出水芙蓉",却又不太贴切。他从洗碗工、杀鸡仔、厨下手,到浪漫西餐的营造者、南美美味的制造者,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却也步步升华。Peter更是文化的矛盾体,每日公交车上下班,咀嚼着川味员工餐,却满脑子是美式旋律,橘子酱是否正宗,怎样在餐厅里营造出异域氛围。
开餐厅是为实现价值
作为Peter's Tex-MexGrill的老板之一,Peter没有太多自我的想法,"开好车,住洋房,又怎样,还不是做给别人看的。"Peter坚定地否决了现在成功可以带给他的一切享受。"我是从农村里那种土房子成长起来的,还有什么怕吃苦的。"此时,Peter有些手舞足蹈,激动地反问,"你能够想象吗,就是那种蜘蛛网都会陈积多年的环境。"我点点头。
他试图努力地让人明白他的追求:"现在在成都、北京的四家店都是随其自然成立的,并没有说要让Peter's Tex-MexGrill做得多大多强,今后也将这样自然下去……总觉得应该这样下去……"Peter又开始结结巴巴,无法表达出他对餐厅的寄托。
"实现一种价值吗?"记者轻声问道。
"对,就是价值。"Peter犹如恍然大悟,大声而坚定地肯定。
走时,Peter恰巧遇到美领馆海军陆战队的朋友来就餐,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谈天说地,安排着下次在Peter's Tex-MexGrill的俱乐部聚会。
Peter和Mary一起研究制作的"Marymoo's Ice Cream家庭自制冰淇凌"已经上柜,其味可能会甜蜜到Mary与其他所有人的心中。
人物特写
就是那股子傻劲儿
走进Peter's Tex-MexGrill,难以想象出有这样一位经营者。
Peter's Tex-MexGrill就像一簇墨西哥雏菊,随意地散发着火热的美洲激情。许多外国人常慕名前来,感受墨西哥乡土气息。店中左墙上嵌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浓墨重彩中向人们诉说着一两个世纪前墨西哥繁华的贸易买卖。餐桌和餐椅都取料原木,天然的木纹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桌布多以七彩条纹和格纹为主,柔软厚实的质地营造轻松随意的家居感觉。
我见到Peter的瞬间,有种错觉,他亲切如学生,朴实如打工仔,像极了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在彼德西餐厅外闲暇的外餐桌旁,身穿灰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的Peter总是笑容满面,弯弯的眼角、上扬的嘴角总是有股纯真。
当采访结束时,我表示出稿件将在周二刊登时,他突然坐直反问:"啊!不是周末英文版吗,我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他指着我名片诧异地问,"这不是英文的名片吗?"
"我是正面中文版给你的,可你一直看的是反面,英文的。"我轻轻说。
"哦!是吗?"Peter又露出他那惯有笑容,摸摸头有些不好意思了。
记者手记
真诚换来成功的机遇
"我这人就是这样的。"Peter总是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就如Peter抱怨父母一样,"他们总是会放下手中的事,去帮助别人,不在乎自己庄稼地里的收成。"其实他又何尝不是。正如那天中午,他望着我品尝那份蓝莓蛋糕一般,一个劲儿在旁望着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对于成功,Peter说是机遇,有些难以解释。"如果当时我放弃了在西餐厅的机会,没有自己去争取;或者没有遇到干妈;或者没有干妈资助;或者到酒店工作;或者没有勇气自己单干,再……"他归结于是机遇好。
其实,Peter的成功也容易解释:如若他不是真诚地工作,老板娘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西餐厅;如若他不是真诚地求知,Mary也不会在她所认识的人中单单挑了他来资助。他的机遇是用真诚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