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编竹筐做西餐,农村娃的财富路线

编竹筐做西餐,农村娃的财富路线

作者:     转贴自:创业网    点击数:2401


    就叫我Peter(彼德)吧,大家都这样称呼,习惯了。这是他在采访中唯一的要求,也是开场白!

    当你了解了Peter,你会立即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千古名言的真谛。1981年出生的Peter,原名叫罗宗华。一位从土房走出来的农民娃儿,却善于在繁华都市中营造浪漫的南美风情;一个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在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地道正宗的西餐;一位流落在社会底层的打工仔,用真情实意经营起一家家外国人的世外桃源。

    生活上,他保留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足足比城里人先行数年;住房要租,交通靠走,生活配套与一些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想过那些奢靡的享受。Peter的日子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他飞跃了田野超越了烦躁都市,他的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菜名)在他手中玩得有张有度,从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竟令人难以分辨出他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的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的?

    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

    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Peter的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也许他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懵懂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

    在与Peter的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交流不算流畅,确也时不时会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长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我的家乡在资阳,我只念到初一便辍学了,和父母一起劳动,主要是做竹子加工。Peter家在资阳农村,家境贫寒,读到初中一年级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当时Peter才12岁,想出门打工却不够年龄,而像父母一样务农的话,辛苦又赚不到钱,头脑灵活的Peter就注意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他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于是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手艺,两个月后终于摸索着编出了第一个豆瓣筐,卖掉后赚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钱。

    编竹筐很苦,Peter的手每天都血淋淋的,不是被竹片划伤,就是被刀片划伤,但随着手艺日长,编筐速度越来越快,几个月后,小小的他已经能赚到比父母还多的钱。在Peter动员下,全家人都开始编竹筐,生活状况有了起色,当地人都称他能干,这一家人走上了康庄大道。Peter有段时间为自己谋划的未来就是,做个好竹匠。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有时我非常'气'父母不争气,为什么老是比同乡人贫穷。Peter话语中是又爱又恨。拿到身份证后,他愤然地离开了家人,靠着借来的50元来到成都。

    从1996年起,Peter开始了打工仔生涯。正如他所言,有改变才觉得乡下生活是一种艰苦,自此以后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种小小的幸福,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勤奋。借来的几十元只能够车费,他经历了在九眼桥打地铺的生活。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馆洗碗,足足要站十多个小时不停地洗,每月包吃包住有200元的净收入。

    Peter思想上有种满足感,只是身体不争气。不到一周时间,他每天都止不住地流鼻血,老板有些怕了,叫他停下看病去。此后,杀鸡、守店、端盘子……他无一不做,辗转了七八份工作,命运却也悄然改变……

    初识异域风情

    那是位于川大内一家小小的西餐厅,Peter被介绍到此在厨房做下手。猛然走进迥然世界,他有些迷茫,有些好奇,有些兴奋。这里不再像中餐后厨中,黑黑炉灶中呼呼冒出的滚滚红火,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烤箱、微波炉,大碗大碗的辣椒、葱蒜,被一排排整齐的西式调料所代替。前厅不再是吵闹不止的催菜声,莅临的老外们总是在小小的空间里用英语交谈着等待着。

    边打工边学做沙拉酱

    不难想象Peter的兴奋。而当时他的珍惜仅仅是因为夜晚不再睡那油腻腻的餐桌,有了独立的员工室,洗澡不再使用洗碗池里的冷水,而是到川大洗浴室里享受着充裕的淋浴。机会往往不仅仅需要珍视,Peter一度疯狂地学习西餐中必备的沙拉酱,每次都在最后因无法拿捏好原料的分量,功亏一篑。一周下来,望着一盆盆成本不菲的材料这样白白浪费掉,老板娘有了辞退Peter的想法。能再给我一周的机会吗?我用工资将浪费的东西赔上。Peter急切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西餐的探知欲。老板娘会心地笑了,这样的小伙儿有着与小工不同的认真与坚强。

    边帮厨边自学英语

    从此,Peter畅游在这个刀叉勺的世界,他时而在厨师边帮厨,一边留心学习西餐技巧;他时而又窜到了前厅,缠着大哥哥大姐姐做个翻译桥梁,与前来用餐的老外们聊天。有事的时候他用心帮厨,闲下来时,他会拿着从老家寄来的妹妹的初中英语教材,涂涂画画外加鬼哭狼嚎……

    际遇命中恩人

    那时是1997年,成都的西餐厅尚不具规模,那家小小的西餐厅成为了当时在蓉工作外国人的小小根据地。一位有些发福、满脸笑容的老奶奶是餐厅的常客,她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在成都科分院当外籍教师,全名叫Meredith Elizabeth Dunton(梅瑞狄斯·伊丽莎白·丹顿),大家都叫她Mary(玛丽)。在后厨帮忙的Peter总是远远地望着Mary坐在老位子上,点着那几道熟悉的家乡菜。Mary总是热心肠,从开始的就餐后提出菜品意见到随后的餐后走进厨房指导主厨学习新菜,从指导店内摆设到教授员工英语。

    Mary出资助他学习西餐

    Mary与Peter相识了,这位热情的太太还给了他Peter这个名字,虽然后来同事在他名字前加了一个小字——小Peter——但是这个名字沿用至今。Mary希望让所有外国人能够在成都品尝到正宗西餐,邀请餐厅里的主厨到她家去学习,Peter用真诚与勤奋换来了陪同的机会。

    哇塞……难以想象,Mary家仅西餐调味品就有几十种!如今,Peter感叹西餐曾经带给他的震撼。Peter贪婪而勤奋地学习着,Mary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天,Mary叫住Peter,表示要送他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西餐烹饪,学费全由她来付。Peter感动地答应了,并表示一定学好。1999年,Peter开始进入烹专,进行系统的训练,他的技术进步很快。特别是Mary更把中国少有人懂的墨西哥菜技术倾囊相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Peter的墨西哥菜和牛排已经在业内很有名气,不少同学都向他求菜。

    2万元和技术换来餐厅股份

    2000年初,Peter的学习结束,并认Mary做了干妈。一位投资人要在成都开西餐厅,Mary和Peter出技术,后者投资。

    我一直都想拥有一家自己的餐厅。在2000年初,Peter认为那只是一个梦。他用仅有的2万元想换一点股份。那时,Peter战战兢兢地将想法告诉了投资人后,数月后终于拿到了2%的股份。也好,这样我就有了参与除了做菜以外的管理事宜,虽然完全没有绝对权,但是至少可以留心了。

[NextPage]

    自起炉灶开办墨西哥餐厅

    2003年12月,他辞去高薪报酬,自己在科华北路开创了彼德西餐,以擅长的墨西哥菜和牛排作主打。技术见长的Peter一边做主厨,一边学管理。他一直同员工以兄弟相称,所以彼德西餐很少有员工离开。

    Peter坚持和伙伴一起亲自培训员工,餐厅的厨师都是他的弟子。正宗的味道很快吸引了不少外国顾客慕名而来,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光顾。Peter一共认了4位洋干妈,另外3位干妈也是餐厅的常客。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一家到成都旅游时,也指定要到Peter的西餐厅来享受墨西哥大餐。

    寻找下站方向

    Peter感慨道,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老在别人认为不错了的时候想做更多的事情。

    把西餐厅开到上海

    事实上,一直以来他确实做了更多事。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与父辈们一起努力脱贫,90年代又随着进城务工大潮度过打工生活,又在21世纪成为了翻身做主的典型。如今,27岁的Peter即将把经营的Peter's Tex-MexGrill(彼德西餐)延伸到国际大都会上海。正当壮年、生逢盛世,一切对于他都顺理成章,又意味深长。

    与许多同龄人相比,Peter的经历的确令人汗颜。城里人读书时,他打工;别人打工时,他做主。城里人追求时尚,他在营造氛围;时尚人追捧感觉,他早已是感觉中的一分子。有时认为,Peter像是出水芙蓉,却又不太贴切。他从洗碗工、杀鸡仔、厨下手,到浪漫西餐的营造者、南美美味的制造者,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却也步步升华。Peter更是文化的矛盾体,每日公交车上下班,咀嚼着川味员工餐,却满脑子是美式旋律,橘子酱是否正宗,怎样在餐厅里营造出异域氛围。

    开餐厅是为实现价值

    作为Peter's Tex-MexGrill的老板之一,Peter没有太多自我的想法,开好车,住洋房,又怎样,还不是做给别人看的。Peter坚定地否决了现在成功可以带给他的一切享受。我是从农村里那种土房子成长起来的,还有什么怕吃苦的。此时,Peter有些手舞足蹈,激动地反问,你能够想象吗,就是那种蜘蛛网都会陈积多年的环境。我点点头。

    他试图努力地让人明白他的追求:现在在成都、北京的四家店都是随其自然成立的,并没有说要让Peter's Tex-MexGrill做得多大多强,今后也将这样自然下去……总觉得应该这样下去……Peter又开始结结巴巴,无法表达出他对餐厅的寄托。

    实现一种价值吗?记者轻声问道。

    对,就是价值。Peter犹如恍然大悟,大声而坚定地肯定。

    走时,Peter恰巧遇到美领馆海军陆战队的朋友来就餐,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谈天说地,安排着下次在Peter's Tex-MexGrill的俱乐部聚会。

    Peter和Mary一起研究制作的Marymoo's Ice Cream家庭自制冰淇凌已经上柜,其味可能会甜蜜到Mary与其他所有人的心中。

    人物特写

    就是那股子傻劲儿

    走进Peter's Tex-MexGrill,难以想象出有这样一位经营者。

    Peter's Tex-MexGrill就像一簇墨西哥雏菊,随意地散发着火热的美洲激情。许多外国人常慕名前来,感受墨西哥乡土气息。店中左墙上嵌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浓墨重彩中向人们诉说着一两个世纪前墨西哥繁华的贸易买卖。餐桌和餐椅都取料原木,天然的木纹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桌布多以七彩条纹和格纹为主,柔软厚实的质地营造轻松随意的家居感觉。

    我见到Peter的瞬间,有种错觉,他亲切如学生,朴实如打工仔,像极了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在彼德西餐厅外闲暇的外餐桌旁,身穿灰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的Peter总是笑容满面,弯弯的眼角、上扬的嘴角总是有股纯真。

    当采访结束时,我表示出稿件将在周二刊登时,他突然坐直反问:啊!不是周末英文版吗,我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他指着我名片诧异地问,这不是英文的名片吗?

    我是正面中文版给你的,可你一直看的是反面,英文的。我轻轻说。

    哦!是吗?Peter又露出他那惯有笑容,摸摸头有些不好意思了。

    记者手记

    真诚换来成功的机遇

    我这人就是这样的。Peter总是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就如Peter抱怨父母一样,他们总是会放下手中的事,去帮助别人,不在乎自己庄稼地里的收成。其实他又何尝不是。正如那天中午,他望着我品尝那份蓝莓蛋糕一般,一个劲儿在旁望着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对于成功,Peter说是机遇,有些难以解释。如果当时我放弃了在西餐厅的机会,没有自己去争取;或者没有遇到干妈;或者没有干妈资助;或者到酒店工作;或者没有勇气自己单干,再……他归结于是机遇好。

    其实,Peter的成功也容易解释:如若他不是真诚地工作,老板娘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西餐厅;如若他不是真诚地求知,Mary也不会在她所认识的人中单单挑了他来资助。他的机遇是用真诚换的。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