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圈地扩张,加速精细化经营,苏宁希望锻炼出一块与众不同的肌肉。
苏宁有着自己细化的2010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建立从直辖市到省会级城市,从地级市到发达县级市的网络布局,继续保持现有的连锁发展速度,连锁网络覆盖全国30个一级城市、200个地级城市和300个县级城市,占全国市场份额10%以上。
“对外行,数目可以吓唬人;但对内行来说,店面数量多,这给自己的压力也许会超过给对手的压力。”苏宁电器的创始人张近东曾这样说。在他看来,苏宁宏伟计划背后真正关心的是,在全国连锁布局的战略下,如何才能够“拷贝不走样”。
董事长张近东是苏宁电器不折不扣的总舵主,他掌控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把握着企业决策的节奏
这位44岁的苏宁电器创始人,如今正在努力淡出公众的视线,将孙为民更多地推到台前。比如与IBM如此重要合作的签约,以及进军500强如此重要的目标,都由孙为民宣布。但对苏宁电器而言,张近东依然是不折不扣的总舵主。他掌控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把握着企业决策的节奏。
2005年苏宁完成了全国布局,苏宁高层很清楚接下来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量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扩张,原有的管理平台行不行,是最重要的问题”。
虽然在苏宁内部,修炼内功是比较公认的必经之路,但减缓圈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抉择。要知道,新开门店对家电零售商来说,就意味着新的现金流入。
让我们来感受下张近东这个决定有多艰难。根据苏宁2006年年报显示,其当年净利润为7.2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如果全部用于开店,可以使苏宁的门店数量增加80个——12个月以后,苏宁就能从这些门店获得收益。但是张近东却投资了3亿元做信息化,剩下的钱也就只够投资两个物流基地的了。
特别是当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唯一认可的竞争对手黄光裕实现了对行业老三永乐的合并,使门店数量迅速拉升到800家,几乎是现在苏宁门店的2倍。更何况,虽然苏宁的市值已经远高于国美,但是销售收入,利润还和国美之间差别不大,尤其是门店数量落后很多,始终只能屈居行业老二的位置。
但是管理层认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和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苏宁自身的壮大和整个中国市场环境和竞争层次的提升,苏宁需要有计划、系统地设计一整套基于信息技术的,涵盖人力、流程、组织和绩效管理的整体变革方案,打造不容易被拷贝或超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苏宁必须从“跑马”变成“赶牛”,从快速圈地变成精耕细作。
苏宁的选择,效果正在显现出来。目前苏宁每开一个新店的盈利周期大约是1年左右,而这个数字在很多同行那里起码是2年。
别样竞争力
7月末,北京的最低温度超过了26度,对家电零售商苏宁来说,空调消费的旺季到来了。
一位备受酷热煎熬的顾客,走进了苏宁电器北京的一家门店,购买了一台壁挂式空调。在他做出购买决定后,销售员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开出手写单据,而是在就近的电脑终端输入顾客购买的产品型号,送货地址,并捎带手将顾客的基本资料作为客户资料储备输入电脑。
这个放在苏宁门店的小机器连接着物流基地,成交后即时传递到物流系统,实现12小时送货的承诺
“我们在12小时内就可以送货,你还需要更快吗?”销售员最后询问顾客。“您要是加点儿钱,咱们3个小时就能送到。”目瞪口呆的顾客最后选择了免费服务,毕竟他觉得12小时已经够快了。
中午时分,按照苏宁物流的习惯节奏,这笔订单已经成为苏宁北京物流基地当天上午所有订单的一部分,进入了统一配送流程,并将在下午把空调送到顾客家中。
事实上,在2006年6月,苏宁电器SAPERP系统上线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以电脑终端代替手写单据,并即时传输到物流仓库。而2007年2月1日,苏宁北京物流基地投入使用后,这个正在不断发生的完整故事,已经开始让越来越多的顾客感到了苏宁的与众不同。
苏宁希望实现的不仅仅是送货速度的差别。2007年6月,苏宁电器成为了第二个与IBM签订信息化大单的零售业企业——之前的联华超市投入了1.2亿元人民币,而这次苏宁的手笔却是3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