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20世纪50年代,印度农业占GDP的50%。2003年印度农业占GDP的23%,从事农业的人口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60%,农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粮食长期短缺依赖进口。6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通过“绿色革命”,增加大米、小麦产量,粮食品种也从稻米与杂粮为主变化为稻米与小麦为中心,原来生产高粱等杂粮的土地干旱的省份转而生产大豆等油料作物,印度的粮食生产结构与流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1995年以来,印度一直出口大米,2000年以后,又开始出口小麦。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执行期间,印度从过去的粮食进口国突然转变为世界大米主要出口国和小麦出口国。
WTO(GATT)农业谈判对印度粮食形势的最大影响,是印度按照美国等国家的要求开放国内植物油市场。1994年以前,印度植物油进口由国家贸易公司一元化管理。国家开展的“黄色革命”,使印度大豆等油料作物的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200万吨,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2400万吨。1994年4月,印度实行植物油贸易自由化,民间部门可不经政府允许自由进口植物油。其后,植物油进口量激增,1995年为35万吨、1999年260万吨、1999-2001年,年均进口植物油474万吨,年人均消费量9.9公斤,植物油自给率为58%。现在,印度已成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国之一。印度大量进口植物油的直接后果,是国内植物油产业受到沉重打击,造成靠天收的干旱地区的农业衰退与经济萧条。干旱地区农民因廉价进口油料的竞争,产品价格下跌,收入减少,陷入贫困而失去粮食购买能力,又因放弃了适宜本地的传统杂粮生产而无法继续粮食自给。除植物油之外,WTO农业谈判已经并将对印度主要粮食大米、尤其是小麦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为追求比较效益,印度最大的“粮仓”旁遮普省正在通过转换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以摆脱对大米、小麦生产的过分依赖,同时,解决种植水稻大量依靠地下水源的问题。2001年,数量限制取消后,由民间企业进口廉价小麦曾造成印度小麦市场混乱。为防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印度不得不重新由政府机构垄断小麦贸易。由于库存小麦积压,印度又逆向出口过剩小麦,小麦成为印度粮食贸易的致命弱点。2006年以来,印度破天荒地签订了进口美国350万吨小麦的协议。印度的这一举动,被有关专家评论为WTO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断前后最重要的粮食贸易新动向,其潜在的意义与影响值得注意。目前,印度在国家水平上似乎暂时无粮食安全之忧,但在家庭水平上仍然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印度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只有5个省粮食有剩余,其余省、尤其是南部与西部省粮食短缺。一旦少数粮食主要生产省份按照比较效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生产,粮食贸易自由化将很快改变印度现在的粮食生产流通格局,印度进口粮食将给世界粮食供应带来新的压力。
2.2墨西哥
墨西哥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农业与粮食政策改革。1994年,墨西哥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契机,结束了长达50余年的政府对本国粮食收购、价格与分配的控制,开始开放市场。1999年5月,墨西哥撤消了长期进行玉米、干菜豆(又称鹰嘴豆)等主食经营管理的国家粮食公司。过去由国家粮食公司年储藏200万吨玉米,粮食公司被撤消后,粮食仓库与设备被拍卖,政府手中已没有粮食储备。
由于对农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减少,土地灌溉面积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0%.加之.农产品流通设施落后,生产与流通成本高,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以来,墨西哥农牧业部门的GDP增长率仅为2.1%,远低于其他部门。墨西哥是世界玉米的原产地,玉米是墨西哥人的主要粮食,但玉米、小麦、大麦、大米平均每吨价格比美国高30%-40%。近几年来,墨西哥年进口美国玉米400万-600万吨,占墨西哥玉米使用量的25%-35%。美国大量低于生产成本价格的廉价玉米进入墨西哥玉米市场,导致墨西哥市场上玉米价格下降了70%,使墨西哥1500万农民失去生计,使主要依靠种植玉米的小农产收入减少。同时,由于玉米储备少,市场价格被动大,对主食消费比例高的低收入者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墨西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流向城市,数十万人因此营养恶化。农业生产者价格增长缓慢,也迫使600万墨西哥人非法移民美国打工谋生。
粮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人类通过粮食交易互通有无谋求生存发展。WTO农业谈判,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粮食出口国家主张开放市场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客观上,这些国家粮食自给有余、库存富裕。欧盟、日本等主张各国农业“共存”,强调粮食主权与食品安全,其本质是对“国际粮食一体化和相互依存”心存疑虑,对依靠别人供应粮食不放心。世界贸易与粮食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缺少粮食的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100多个发展中国家沦落为粮食净进口国。世界上多数贫困和饥饿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并以农业为主。由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增加,目前世界上仍有8.52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积极健康的生活。粮食安全不仅有赖于农产品贸易,也取决于非农产品贸易。迄今为止的WTO谈判,偏重如何扩大出口.开放市场,着重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这首先有利于发达国家贸易强国以及对外扩张力强大的垄断性跨国公司,不利于贫困国家与小规模农民。发展中国家农民日益受世界市场的支配,基本农产品与粮食产品的贸易所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WTO谈判的基本追求,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的立国基础与现实选择。
3 中国关于粮食问题的WTO农业谈判对策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中国同意实行国家贸易管理下的进口大米、小麦、玉米的关税配额,与泰国、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邻国开展了粮食进出口贸易。总的来说,由于中国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粮食进出口管理与宏观调控,保证了国内粮食供应与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但是,全国人口众多,今后长时期内粮食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在WTO框架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粮食㈩口大国已经并将进一步要求中国开放粮食市场,中国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已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协议,与其他国家谈判FTA也关系到粮食自由贸易问题。实行自由贸易,扩大粮食进口,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供应,冲击中国现行的粮食政策与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WTO农业谈判,美国已多次表示对中国执行中美农业协议的不满,一直在施加压力要求中国进口更多的粮食。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也在调整粮食生产与出口战略,加强对中国粮食市场的渗透。今后的交涉,粮食问题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中国仍然面临着粮食市场准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