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的父母亲戚劝他考研,或者到一家稳定的单位工作。然而郑海拒绝了,“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变化,最重要的是你要一口气坚持下来。”2006年,他开始转向家具行业,做橱柜设计,“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业务转型成功发展顺利
“我们现在已经从创业期进入发展期,快要成功了。”郑海这样评价自己的企业。他和同学创办的这家软件公司,是一家专门负责橱柜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的公司。说通俗点,他们就是利用软件代替人工计算橱柜的大小、规格,设计以及安装方式等。现在,企业不仅和全国排名前十的家具企业合作,而且订单从去年的一两百万攀升到今年的七八百万元。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唯一的竞争对手是广州的一家企业。“我的目标就是要做到行业最好。”
“我们每天9点上班,忙的时候往往加班到晚12点。”郑海告诉记者,自己加班的最高记录是连续3到4个晚上。
同学
有人洗盘子有人拿高薪
曾宇,班长:毕业后去了IBM成都分公司。干得不错,记者联系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被派往深圳公司担任实施部经理,同学们报料他的月薪时,只用了一个数字:“他现在每个月交的所得税都超过8000元。”
傅劲松:毕业后就职于成都某研究所,到现在已经干了9年。刚开始,他的收入并不高,“不过,我觉得做一件事情靠的是专注,只要这个行业有前途,就可以做下去。”现在,傅劲松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每月拿4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很不错。
郑海透露,毕业后一些同学去了加拿大,有些回国后应聘到企业做了踏踏实实的员工,有人呆在国外,“也有洗盘子的。”
谈到和现在大学生的区别,傅劲松坦陈:“可能我们这代人比较能吃苦吧。80后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只喜欢听好话,面对挫折没有抵抗能力,有点以自我为中心。”
谈到自己的坚持,郑海很平静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比较少,都比较独立,能吃苦。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自己这样过很充实,我愿意这么生活。”
记者手记
不在创业就在创业的路上
寻找和采访90年代的毕业生似乎比80年代的更难。从80年代到90年代,你能明显感受到角色的转换,没有了光环,越来越务实。即使是晚上8时打电话约采访,也有人用慢条斯理的声音回答说在加班。现在,他们的事业仿佛还没有走到顶峰,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不在创业,就在创业的路上。”
采访80年代毕业生和90年代毕业生也很有趣。厂房、花园、办公楼耸立,这是80年代的人创业的成就,找他们的办公地点,随便在街上问一三轮车师傅就能找到;而90年代的,租来的写字间,仅有的门牌号,兜了一大圈,也辨不清方向。
没有了定向分配,工作在哪里人就漂到哪里去。似乎,随着毕业,昔日同窗的情谊也开始因为时空变得模糊。“没有组织过同学会”,“集体照?呵呵,过了那么久都不知道放哪去了……”很多人面对采访表情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