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跟风美国推波助澜
菲律宾对中国进口食品的检测曝光,无疑是临时起意的突击行动。菲卫生当局宁可放任程序中的漏洞和疑点不管,也要替自己“自圆其说”。
按照拉莫斯的说法,菲政府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中国质检总局曾在今年6月关闭了180家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如果菲方获得这一名单,就将停止对中国进口食品的普测行动,而只对那些被关闭企业的产品进行监控,以防其流入菲市场。这就是他所称的“事出紧急”。
近一段时期,西方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与美国结盟的菲律宾也积极跟风炒作。菲政府对中国食品驰名品牌采取单方面手段,背后正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事实上,菲律宾对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持贸易保护立场,对廉价产品占领其低端市场更持敌视态度,因而此事背后也不排除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怂恿。
另一方面,菲舆论普遍认为,不合格的中国食品正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菲律宾,使其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这种认识大多是以偏概全的媒体报道造成的,正如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社论指出的:“这是打击伪劣产品问题,而不能一竹竿打倒一船人。”但在中菲政府间尚未建立双边食品安全合作机制时,某些误解却可能使两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受到连累。
上海“大白兔”跳离“甲醛门”
经过几天滞留后,十个货柜的“大白兔”奶糖已被迅即解冻,大白兔正重新“活蹦乱跳”地赶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王诚诚发自上海 “这证明了我们的清白。”面对在场的近四十家中外媒体,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冠生园)总经理翁懋拿出墨迹未干的检测结果,语气略显激动。
这是7月19日上午11时,冠生园在上海召开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发生的一幕。此时,距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突遭“甲醛”风波仅隔3天。翌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明确表示,“我们经过了认真的检查测试,大白兔奶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甲醛。”
冠生园紧急“自救”
“大白兔”奶糖等四种中国食品被菲律宾食品药品局查出含有害物质的消息,最先由菲律宾GMA电视新闻网公开,并迅速在7月17日成为海外多家媒体的头条。
与此同时,在上海,冠生园堆放在码头准备出口的十个集装箱的产品被紧急叫停。
冠生园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公开的检测报告由全球权威检测机构SGS(瑞士通用公证行)提供,本报记者在该报告上看到,送检的是7月4日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在报告的结果栏里,明确写有“未检出”字样。该报告当天上午10点刚刚出炉,一个小时之后,便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被出示在众多在场媒体面前。
而除此之外,冠生园当天还抛出了另外两个证据,表明其清白之身:首先,菲律宾食品药品检测机构至今仍未出具任何问题产品检测报告和产品实样,对于冠生园方面7月16日就已经做出的材料索取请求,也未予以答复;其次,大白兔奶糖的配方配料中不含甲醛,加工过程中也从未使用含甲醛的材料。
“我们本来马上要有十个集装箱产品等待发货,现在都压住了,这次对我们影响太不好了。”翁懋表示,大白兔奶糖在国内、国外都有冒牌产品。菲律宾此次检查出的产品有可能是假冒产品,“我们会对菲律宾相关机构、电视台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