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解析:企业常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七十年代,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互相竞争时,日本人正是听取了戴明先生的质量之说,一举在小型轿车和电子产品上取代了美国产品,才有了日本的经济的复兴期。
好的方案关健是执行,适行于全世界的SOP标准系列,我们本土的很多企业还不大适应。我们的老板还是喜欢像押宝一样,把大笔的资金投下,在投之前,没有去做详实的资金计划,投入产出比是一个大的方面,在细节方面,细到每天的耗损,这里面就有一个计划性的问题。古人常说:未雨绸缪,而我们呢?自由散漫就会根基不固,在竞争场上,还未迎战就怯意易生。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隐士想养一只猫,结果不得不盖一个屋子。这是一个连锁反映,因为这是外因,对于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我们的行为就不得不延长。工作量的加大,产品越来越多,质量就会越来越高的成为“圣典”,中看不中用!越海尔的张瑞敏说过:次品等于废品!这句话无疑是对戴明大师观点的最好解注。
我们有很多企业总是喜欢形而上学,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文案规范之中,却没有想到其实这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物有所用,人尽其才,只有自觉才会自主。质量管理本是产品的一部分,被我们人为的拎出来,形成所谓很多的规范和准则,再去指导生产。这有必要吗?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根本是不能下线的!既然线都下不了,更无从谈市场了,是不是?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解析:从企业的长期利益出发,降低成本一直是生产不断改良的动力,但不能为追求价格降低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了原料成本和生产质量。市场证明: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不是最便宜的东西!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国内企业往往会把质量的口号高高举起,攒足了公众的眼球和社会关注之后,产品的生产缺陷依然存在,做秀做得足,却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有一个笑话,有一个老板想选一个女秘书,一个有才,一个有能力,一个无才无能力。老板本意是倾向于有才和能力的人选,左右权衡,结果选了谁?他还是选了那个无才无能力但胸部很大的人做秘书。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其实,采用小成本也不是一个坏事,关健是你的企业现状和产品定位是否满足于消费者的实时需求,这里面也是有商机的,例如:一次性用品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适用于酒店和旅行途中的代替代品,台湾有一家企业很有商机意识,针对人们的消费需求,反其道在市场上推出的伍元钱的纸伞,销往日本,深受欢迎。可见,采用小成本也不是坏事,成本与质量无关。关健上使用价值取向的定位。
在质量上作文章的企业现在还有很多,可惜的是,他们只会顾于眼前的利益,典型的以“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经营理念,做一锤子买卖,君不见,每年的一季生意,红红火火转眼就“人间蒸发”,来年又是卷土重来。
第五条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解析: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我们不断的降低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企业经过了长时间的安逸期间,从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来说,提高成本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九十年代,武钢开展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就很有成效,一年就为武钢节省了数百万元。
质量的取舍在于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决定我们工艺操作。在经营过程中,质量环节体现在我们的销售态度,服务观念,质量观念时刻贯穿整个市场之中。关健是时刻要员工有成本意识。降低成本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我们说了,降低成本不是为了降低质量,而是要不断的改进我们的体系和流程,体系才是出现问题的关健,作为公司经营的整个系统,环节的设计不合理因素,是决定公司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俗话说灯下黑,企业自已的缺陷自己是看不见的!这是有道理的,企业本身机制的不合理,往往就为日后的工作和效益埋下了伏笔,这是与公司的战略定位和管理观念有关的,在我们国内,就有很多这样的不规范企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这样,就有了民营企业的短命性及走不出三年五载的怪圈?大家是纷纷惊呼: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市场竞争的因素,也是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因,还有,一定是员工素质的不行,没办法企业的资金链也是一个原因?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也不尽然,都是别人的错吗?企业自身应该负责这个责任,体系的松散性和质量的形式化才是企业一溃即败的主要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解析:每个企业都有建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好像宪法和家规一样,培训体系相对独立,企业都希望能因此体现自己的风格和内涵。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不同,员工是建立在统一性的企业归属感上面的,一个大的团队和组织是一个整体,竞争意识和工作态度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中,岗位培训往往成了企业人事的考绩形式,中看不中吃。
如今的企业教育也同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样,重形式不重实效,这显然违背了老板热衷加强培训的初衷,那么,是老板理解有误呢?还是人事主管的工作失误呢?这肯定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当前普遍的现状。我想,这个问题大家是能看得出来的,但总是无法纠正。一则可能是老板或人事主管认为现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代替它,二则是这种培训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培训的精髓是强调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从被动到主动,从有事做到找事做,从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到做正确的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训的宗旨是一致的,但采用的过程应当是多样性的,企业与员工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相依共同努力,把员工当作员工的是如我们身边的一家家好企业,员工会工作稳定,业绩突出;把员工当作事业伙伴是如沃尔玛、微软一样的超凡企业,企业里有众多的股东和千百万富翁。因为,事业伙伴才知道我一定要这样做。
培训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