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就是征服心灵
在哈利·波特这个品牌的核心诉求里面,好玩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附属目标。比如这个魔法小子的道德品质,他的善良、勇敢、友谊、勤奋等都是附属的价值。好玩是文化,我们看看西方的教育体系就可以理解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里面,老师会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觉得好玩,西方教育的娱乐性是我们在中国所想像不到的。
比如在英国的小学里面,当老师讲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时,他会让小朋友们站成一排,紧紧地靠在一起,你贴着我,我贴着你,吵吵嚷嚷地挤成一团,他说:ok,这是固体;然后他让这些小朋友站开一些,彼此间留一些空隙,然后说:这是液体;最后他只留两三个小朋友站在上面,彼此间的空隙很大,然后他说:ok,这是气体。在小朋友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当中,三种物理状态的区别一目了然。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分子间的空隙不同,导致了物理特性的不同。
哈利的学生生涯充满了奇趣的学习,巫术老师们会煞有介事地教会他们很多神奇的东西,穿墙走壁、上天入地等,非常好玩。我相信每一个英国或者美国的学生在看哈利的时候都会想像自己也正在这个魔法学校中学习魔法,而不是学习数理化。所以这个品牌征服的是心灵,是孩童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也是童心未泯的成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这和我们看泰坦尼克的浪漫爱情时将自己的放到那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场景中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不过是哈利这个小子将这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
《哈利·波特》一书的作者罗琳女士的一席话颇为耐人寻味: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孩子们肯定能从《哈利·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这本书的构思并不复杂,但矛盾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充满童趣。主人公哈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孩子看来,和自己差不多。哈利的主题是什么?是魔法和邪恶。难道这不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天天所看到的东西吗?我们看到无数的商业成就、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就像魔法一样神奇,同时我们也看到邪恶的事情,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ok!看到了之后,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像哈利这样的厉害小子去打败恶魔,或者干脆自己就是那个到处飞的魔法小子,去铲除邪恶。
所以哈利的真正魅力可能正是在于我们从中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影子,它是魔幻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版本。我们都知道《传奇》、《魔兽》这样的电脑游戏有无数的粉丝,那我们也可以理解哈利·波特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粉丝。
让品牌成为一种现象
经过作者、文学经纪人、出版社、电影制片人,以及一系列营销高手的运作,《哈利·波特》不仅家喻户晓,还形成了一个超乎想像的财富链。《哈利·波特》系列一共 7 本,前 5 本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 2.7 亿册,如果以平均每册 20 美元的价格计算,其市场价值已达 50 多亿美元。
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商业营销机制,单靠作品本身的影响力是根本达不到的,所以罗琳在接受采访被问到为何成功时就常常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这么成功。”关键是哈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就像中国的很多很多现象一样。很多人都在谈论他。人们都从不同角度谈论着这个魔法小子,越多人探讨这个品牌,这个品牌的力量就越大。
经过品牌运作,哈利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媒体长篇累牍地对其进行报道,我们所知道的几乎所有西方大媒体都对哈利现象进行了报道和深入分析。比如《金融时报》、《经济学家》、《时代周刊》、《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电视里充斥着哈利的各种信息,杂志上成天都在讨论着哈利的下一个冒险。
让品牌成为一种现象,是品牌的至高境界。某某现象说明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种知名度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比如我们说的超女现象、奥运现象等,都是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一个品牌成为现象是需要经过精心包装和打造的。
复杂的世界需要简单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将复杂性简单化的产物。因为品牌是价值的集合体。每一个麦当劳快餐厅都是价值的综合体,每当我们在街上看到麦当劳的快餐厅时,我们很清楚自己可以从里面获得什么:干净、整洁的环境,优良的服务,新鲜的食品,等等,从而大大简化我们的决策过程。如果一个品牌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我们的决策过程,那一定是因为它是一个强势品牌,它的价值和诉求非常持续,并且清晰。这在品牌里面非常重要。
同样的,哈利的出现符合人们对神秘的向往,不仅仅是小孩和青少年,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欲望。人们都是很好奇的。人们都在追求快乐。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有这么一个小孩,他聪明,勇敢,打坏蛋,帮助别人,那么人们怎么会不喜欢他呢。其实哈利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所展现的价值也很简单,那就是勇敢、友善和进取。这些人类的简单价值观通过魔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非常有魅力的故事。
口碑就是一切
既然复杂的世界需要简单,那我们就应该将自己的主张简单化。少就是多,也就是说越简单的信息越是容易传播,简单的东西都是好传播的。我们都知道电影的营销特别注重口碑传播,一部新电影往往就看它首映过后几周内的表现。如果表现不佳,也就意味着这几周的口碑十分不佳,这部电影可能将很快转为 DVD 销售,迅速退出影院市场。
所以说泛娱乐化的品牌需要泛娱乐化的营销,这种营销一定是口碑为主的营销。这些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任何市场机制或宣传费用都无法买到的东西。《哈利·波特》是典型的口碑畅销商品,它的力量建基于读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推荐。它也是在正确的时机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孩子们总是喜欢罗琳女士如此擅长讲述的幻想冒险故事,成年人也喜欢故事中的怀旧之情,她这种现代方式的逃避主义品牌立即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但是最重要的是,就连罗琳和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也都承认,他们的财富归功于故事中那些魔法的鼎力相助。“乔罗琳讲故事的技巧固然无庸置疑,”布朗先生总结说,“但归根到底是她走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