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十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经历了十余年的拼搏、探索,今天已经成长为中国复合调味业的龙头企业。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三代鲜味料———汤精荣获中国企业新纪录,勇夺“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我个人也曾荣获世界工程师大会授予的“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杰出贡献奖”等众多荣誉。回顾我们公司的成长历程,我可以非常自信与自豪地说:是创新,尤其是文化的创新,在支撑着我们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1995年5月5日,由我一手创办的哈尔滨三五调味品有限公司(三五味业集团前身)在哈尔滨宣告成立,在同一时间内,我积十余年之功搜集整理写成的《中国火锅》一书出面市发行。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我在选择一个新的行业开始的时候为企业定的一个基调———我将涉足中国的调味文化。
我18岁当兵,1974年转业之后,一直在农村的最基层生产队工作。4年多的军人生涯,尤其是出国参加援老抗美战争的经历,培养和锤炼了我勇于进取、勇于拚搏、勇于学习的精神,所以也就注定我不是一个安分的“庄稼人”。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塞外时,我就承包了当时的乡农机修理厂。几年的时光,我获得哈尔滨乡镇企业家的荣誉。后来我又辞职下海创办自己的企业,搞精细化工生产,我们的产品曾红透黑龙江大地。正是在这些年的拚搏之中,我逐步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没有一点自己的文化是不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当1995年我在调味品业扛起自己的大旗的时候,就打出了自己的文化品牌,《中国火锅》就是这个品牌的第一抹亮色。
十余年来,我们在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三五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坚守一个原则、一种理念,就是“传承、创新”。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特点,在“五味调和”的基础之上,以现代生产工艺为手段,研发生产适合现代人快捷、安全、营养的需求,适合工业化厨房生产的产品,闯出一条“中国味道”的大道;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现代精神文化的元素,建设一种全体员工、社会同仁所能够认可的道德观念,并自觉地接受她,以此为准绳,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先后编辑、撰写了《中国调味品大全》、《中国调味文化》、《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等专业性著作;创办了企业内部刊物———三五文化,每月一期,免费向三五味业的上下游客户、社会相关群体和个人赠阅。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让社会认识三五、了解三五,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认知,把三五的思想理念传递给社会。
文化是企业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常把一个人的魂魄看作他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象征,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魂魄,你虽然心在跳,血在流,亦无异于一个死人,因为你已不能自立。借用这个说法,一个现代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具有活力,那就是看你是否具有自己的象征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在三五味业建立之初,我定义了三五文化的宗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但是怎样才能保证形成一种自己的文化呢?
文化需要一种氛围。一个企业的文化不应当是老板的文化,或者少数精英分子的文化,应当是企业员工的文化。既然是集体性的文化,那就需要一种集团全员参与的氛围。做为企业的领导者,要为这种氛围的形成做好组织工作,做好一定的物质准备。近些年来,我们先后购进技术、管理、文史等类书籍,供职工学习借用;还组建了三五文化中心,并不断地扩充完善;我们规定在工作时间内每天抽出半小时作为学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并要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形式,力图把三五味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文化需要不间断学习。记得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大家就“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展开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了“未来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的观念。我的看法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如果不能做到不间断学习,你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还会是人才,到了后天你可能就会变成蠢才、愚才。只有不间断学习、超前学习、储备知识,才不会为社会所淘汰。我原来只有初中文化,80年代末读了个大专,21世纪初我已经50多岁了,但坚持三年又读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MBA。有的人会说这是表面文章,但我可以开诚布公地讲,我现在每年的计划是读几十本书,利用空闲时间来充实自己。因为50多岁了,文凭对我没有更多的用处,只有知识才是我所要得到的真东西。文化知识、科学理论可以指示实践,可以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人大学习期间的论文中,我提出了把三五味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毕业两年后,我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不学习,只能是闭门造车,是干不好事,干不了大事的。
文化需要创新。我是一个当过兵的人,军营文化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在我办企业之初,我把很多在部队学到的东西运用企业管理之中,比如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还有一些简单的制度管理、纪律观念,比如保密守则等等。尤其是部队所提倡的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是我非常崇拜的一种做人的精神,做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在刚刚做企业的时候,我就提出了企业的宗旨是:为客户满足愿望、为员工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高效、为社会贡献力量,力图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企业中得到传承、得到弘扬。但坦白地说,一直苦于无法做成一种事业性的文化,缺少一种载体。2004年初,我与中国将军书画院联手搞了几次活动,让我得到了启发,将军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将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近80年积淀出来的先进文化。鉴于这种认识,我提出了“以军人文化为主线,以将军文化为精髓”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想法,并予以实施。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这种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效果明显,她对净化全体职工的道德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在近一年内,又陆续搞了中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金源文化、诗词文化等方面的探讨。这些工作让职工得到了教育,让企业在社会上扩大了影响,可以说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是企业品牌腾飞的翅膀
文化是什么?我曾经对这两个字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的文字表达;各种事物,虽为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若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则亦会不枯不朽。
有的人说搞企业是为了赚钱,这不免有失偏颇。做企业当然要赚钱,但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你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你才可以有赚钱的机会。由此看来为别人应当是第一位的。为别人做并得到认可,首先要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相信你。认识你、了解你可以通过广告的方式,而要别人相信你,你就要有一点真东西,有一些过硬的东西。为了出好产品,出自己的品牌,在练好内功、强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厨师俱乐部、办厨师节,让做吃的人首先了解你、相信你;通过将军文化的传播,让近千名将军相信“三五人”是好样的,“三五人”做的产品是好东西,由此幅射到天南地北;通过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让这些文人墨客看到今天的商界不全是铜臭气,还有更高的道德标准,还有一丝文雅。与这种道德、这种文雅连在一起的产品也必然是阳春白雪、不同凡响。正是由于这种不间断的努力,粒粒香商标被授予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被授予“黑龙江省放心产品”;文化建设方面先后获得了“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奖”等荣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久远,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相比,她只是一个刚刚学会啼哭的婴儿,但有中华文化这丰富的底蕴做支撑,其前程必是无限光明。我们“三五人”立志在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创建中国式的企业文化上做更多的努力,为中国企业的腾飞,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