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企业普遍存在“量大利微”甚至是亏损的问题。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虽然产值规模增长迅速,但普遍盈利水平低下,产业增加值率比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制造业还低1.2各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据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统计,以沪深两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10家上市公司为例,清华紫光、方正科技、大唐电信、南京熊猫、京东方、超声电子、彩虹股份、波导股份、兆维科技、华东电脑等十家上市公司,2003年十家公司的总销售收入为 406.2亿,比1997年增长了近3倍,但利润总额为8.08亿元,比97年利润总额减少2亿元左右,主营业务平均盈利率仅为1.99%,其中,有三家企业亏损,两家企业处在亏损的边缘。
高技术产品,理应存在较高的盈利率,即使不是很高,也不应远低于其它一般行业的盈利水平,更不至于亏损。为什么中国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却普遍存在销售规模大而盈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有量无利”的状态呢?下面结合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一个实际咨询案例,具体揭示高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有量无利”的原因。
1、案例背景
上海东辉电子有限公司(化名,以下简称东辉电子)原是一家国营电子管厂,九十年代初,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先后从美国、日本和韩国引进多条液晶显示器件及模块(LCD、LCM)生产线,主要为松下、NEC、DELL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提供液晶显示配套产品。短短十多年时间,东辉电子先后投资建立了“第一代(TN-LCD)、第二代(STN-LCD)、第三代(2.5英寸TFT-LCD)、以及第五代(15、17英寸TFT-LCD)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公司销售收入也从1993年8000万元猛增到2004年40多亿,加工生产的产品种类达到了上百种。
东辉电子十多年间销售规模增长了50多倍,但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却在绝对下降,甚至亏损。93年公司销售收入8000万时,利润接近380万,盈利率为4.7%;到2000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的时候,当年盈利只有6000万,主营业务盈利率为2.8%;2003年在投资第五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之后,2004年主营业务利润率更是下降到只有1.47%,远低于其它行业的一般盈利水平;更为严重的是,2005年公司预计将出现高达2.5个亿的亏损——这相当于东辉电子以前四年的盈利总和,公司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2004年3月,受该公司委托,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为其提供旨在提高盈利能力的管理咨询服务。
为了更好的展示其盈利低下的规律性原因,笔者采用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做该项目时所采用的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东辉电子第一代技术的产品为对象,按照其产品的承接生产周期,即从初始承接到淘汰,完整分析该产品每个期间的成本结构及盈利情况,从而揭示其有量无利的原因。至于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第五代,道理相同,和第一代产品显示的经营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2、承接初期,折旧成本、融资成本和学习成本吞噬了东辉电子90%以上的当期销售毛利
1992年下半年,东辉电子投资从美国购买了第一代TN-LCD液晶显示器件生产设备,主要生产电子手表、计算器等产品的液晶显示器件,总投资额为1.2亿元。由于东辉电子原先从事的是电子管生产制造,与液晶显示器件制造技术差异甚大,对于东辉电子而言,一切从头开始。从熟悉设备、到初步设计、试制、定型,付出了大量学习成本,93年上半年,公司投产的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60%,这意味着每生产一个产品,则报废一个产品。低效率的产出不仅导致销量增长很慢,而且常常无法按时交货,公司投产不到三个月,就发生了6起交货延迟纠纷,导致近40万元的经济赔偿。直到93年年底,公司的产品生产才有所改善,产品合格率突破90%。在这期间,东辉电子共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具体收益情况见下表1:
表1:产品承接初期经济收益分析表
项目 |
金额(万元) |
产品销售收入 |
8000 |
销售成本 |
1500 |
销售毛利 |
6500 |
常规成本(房屋折旧、管理费用等) |
154 |
初始投资的折旧 |
4000 |
资本成本 |
1200 |
学习成本 |
770 |
培训投入 |
20 |
材料浪费 |
320 |
废品损失 |
390 |
经济赔偿 |
40 |
产品净利 |
376 |
盈利率 |
4.7% |
资料来源: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注:1)资本成本按照10%估算下同;
2)资产折旧按照五年使用期计算,折旧率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