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一工场涉镉两个车间的管理人员向厂医反映,员工对自己体内镉含量有担心,要求了解体检情况。至此,镉的危害开始在员工中流传。
按松下电池的惯例,半年度的奖金要到12月26日才发放,在此之前员工没拿到奖金,不敢提太多的要求。
12月27日,原镍镉源泉负极车间的班长王燕成,经公司同意看到了自己的尿镉体检情况,数字为5.87,超过了5的警戒线。
潘为说,王燕成早在10月21日就被调至一工场专项组,这是一个负责监控厂纪等内容的独立部门,不直接接触到镉。
王燕成听说T先生搜集了不少有关镉中毒的资料,便去找他咨询。在看完一堆资料以后,“她的脸色都变了”。T先生说。在此之前,厂方没有告诉她转岗的原因。最近一次的体检结果公布是在3月16日,王燕成的尿镉数据上升到8.16。
王的尿镉超标结果在员工中引起了恐慌,员工开始分批到厂医处查阅尿镉体检报告,有些员工在得知结果后辞职走人。
2007年元旦过后,1月4日的晚间,T先生所在的镉构成车间员工集体停工,要求公司给员工查看尿镉体检报告原件,“在此之前,公司只允许我们看电子版的体检报告”。T先生说。
此后,整个一工场的员工陆续加入到停工队伍中,厂方与停工者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而得知自己尿镉超标的员工也越来越多。
在和员工的沟通过程中,有两个镉超标的女员工令潘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最年轻的女工梁伟尿镉指标为5.99,她仅有的一个弟弟前几年得急病去世,梁母只要提到弟弟就会昏厥;另一个女工张亚英,去年刚生了小孩,因为公司没有及时告知体检结果,她非常担心小孩是否已受到伤害。
员工与厂方的博弈最终换来了再次体检的进行,松下电池也在作业环境和劳动防护用品改善方面作出了承诺。直到1月11日,停工者才重新开始上班。
未了局
停工事件开始后,松下电池曾于1月5日请来了负责体检的无锡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门诊负责人,向员工讲解镉超标与镉中毒的关联与差异。
镉中毒的认定有多项指标,除了尿镉测定结果,还要看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并且结合被观察者的临床表现才能最终诊断。
该专家说,镉岗位的员工应该安排4种检查:上岗前检查、离岗前检查、每年定期检查和有需要的特别检查。松下电池公司只安排了每年一次的定期检查。上岗前和离岗前的检查没有做到。
这位专家提出“查出尿镉超指标的应在一个月后复查”。但事实上,2006年以前因尿镉超标而被调离原岗位的员工并没有及时复查。
在潘为看来,松下电池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没有将真实的体检结果告知员工,镉超标者被说成体检合格,这与《职业病防治法》第32条不符。
本报记者就此向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求证,至截稿时,对方一直没有回复。
此外,在2007年以前,“松下电池生产车间的排风系统设计有问题,抽风机经常不开,窗户从不打开,吸尘机坏了不修致使粉尘排不出。”T先生说,这使得作业环境中的重金属浓度升高。
无锡市疾控中心在今年1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早年在松下电池厂进行环境检测发现,“部分车间作业点空气中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
停工事件发生后,松下电池员工从1月13日起分赴常州、南京的疾控中心进行体检。其中有20人的尿镉指标两次在5以上,有1人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同时超标。目前松下电池并没有给出这些人的处理办法。
不过,松下电池在车间增开了两台集尘机,总排风量增加了8万立方米/小时。劳动防护用品更换为3M口罩和橡胶(20955,95,0.46%)手套。这是松下电池作出的几项改动。公司还计划在2007年底终止镍镉电池的生产。
记者获得的一份松下电池1月12日《安全生产监督局会议纪要》显示,无锡安监系统一位官员说,“氧化镉对人体的肺等都有影响,所以不要单独检测尿镉的数据,同时要检测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潘为由此显得很忧心。用于电池生产的镍也是强致癌物质,钴的化合物也有很强的毒性,但松下电池平时对这些重金属并没有采取足够安全的防护措施。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新的化合物不断出现,人们对职业病的认知有一个时间过程,防治和保护总是落后于发展需要的。”潘为说,透露事件真相是不希望中国类似的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当潘为在松下电池的6个月试用期满时,公司管理者以“试用期内录用手续资料不全,无法办理录用手续”为由,将潘为解雇。
潘说,“我不愿意看着镉超标的员工就这么不明不白下去。”他曾经向公司提出,必须要有人为镉事件承担责任,“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被解雇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