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偏偏选择服装”?
从做电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中国服装正面临着“有今天,没明天”的危机,这是我做服装的商机。
现在的服装行业相当于1996年到1999年的中国家电。当时的家电很少。400到500平方米的空间产品都放不满,1998年左右开始大量增加,1.2万平方米的上柜率只有80%,目前中国的服装业就属于“数量极大丰富,品牌却很少”的年代。中国甚至没有真正的大品牌,你再大,大到和国外比你就没了,小的三天两头换品牌,品牌不能被塑造,也很难发展。
所以一直以来,服装行业没有载体以主要攻击点和扩散点去施展这个拳脚。现在大家能想到的是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大商场,但它们不能真正施展拳脚,因为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交易平台,很有局限性。
所以反过来说,服装这个行业存在扩大的潜力,除非有个企业真的创建出一种模式,做专卖店就是专卖店,在国外并不是见地方我就进,它真的是有所选择,但中国有多少企业能真正能做到这样,会不会因为临时利益诱惑而改变它的方向?
中国几十个品牌打包也不如国外一个品牌,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社会上立体交错的根基。我相信做高质量的东西没问题,但质量问题是责任心问题,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你能否给合作伙伴或贸易相关消费者更准确及时的东西。
我不是经营服装的企业,只是缔造服装平台的系统,前面有系统,后面也有这个系统。服装不论是批发也好,团购也好,采购也好,树立品牌也好,整个体系应该综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缔造出它真正的内涵。最终它的运转应该是立体化交叉进行的,或者从四面八方出击的一个集散地,并且它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不论将来好还是不好,它的地理位置可能是会被忽略的,它真正被记忆的关键是成本低,影响力大、大家能从中寻找商机或交易的一个综合运行体。我拿出三十多万平方米专门做服装,因为服装是最有潜力的。
黄光裕回应
■任何事情只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加分的作用。我希望黄光裕做第一个“1”,后边的零你自己去填。我相信将来会有很多服装界企业加盟到我这里,他不来,说明他比较例外嘛。
■批发实际上是一个后台的工作。可能更需要信息系统一个交易。鹏润会集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一个综合的功能,做很多项目的一个集合的交易中心,不论你在第五大道也好或其他地方也好,也许你会没有自我,也许你只是把产品寄托在某种地方,寻找一种精神安慰。这可能给你压力太大,你生存的空间可能也太小。营销实际上无处不在,我们应该能够随处创造商机,不应该放弃商机。
公众视线
■支持者:
王辛民赛特集团总裁
黄光裕先生加入到百货业零售行业里来,我非常高兴,这不是客套话。他在家电业做得这么成功,我觉得他给中国民族的商业争了光。
中国的商业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我经常在不同场合讲狼的理论,我们也不都是羊,中国也有“虎狼成群”,所以黄先生的加入,使虎狼群中多了一只中国的虎。不管是东北虎还是华南虎,我们要一起跟外国的商业在竞争当中合作,在合作当中竞争。
另外,中国是一个特殊商业环境,中国的品牌重要的是谁来投资,谁在做事,品牌的噱头是什么?哪怕从国外找资金来,但中国人设计,中国人做事,这就是中国的品牌。这些品牌做得都非常成功,不管他们做男装做女装,做内衣做外衣,他们是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和我们中国民族商业一样,要为中国的民族服装工业一起携手合作。
我最近在关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处理中国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关系,这是我这几年一直比较困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品牌怎么能够尽早地缩短和国际品牌的差距?中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怎么变成一个服装品牌的大国,我觉得这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情,可能也就是差那么几步了。所以我觉得黄先生别泄气,站直了往前走。
陈国强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黄光裕先生创国美的时候是颠覆性的创新,他让百货公司怕了。
但是我感觉今天的黄总太客气,我真不希望他搞一个鹏润中心,让赛特也开心,让生产者也开心,那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模式。真希望黄总使赛特的老总也坐不住,使我们生产者坐不住,那将是一个新的模式创立。
周少雄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我想这个方向可能是没有错的,但是产业有它的特点,在自己定位上可能会清晰一点。我在国外看到有一些为设计师提供的创业的地方,这样的话前期资本比较小,他们没有创作基地,没有店铺,没有到百货公司去,这个时候说不定在那个地方能够营造符合设计师身分和理想的环境。在国外有一些“多品牌店”,很多设计师可以通过多品牌渠道来进行销售。所以我觉得这种形式可以整出一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