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价格战,航空业演绎“高空跳机”
今年11月29日,春秋航空在上海--济南航线上首次推出了1元机票,执行日期是11月30日起至12月10日止,仅限网上购票。12月14日,济南市物价局认为春秋航空做法违规,拟对其进行15万元的罚款。本以为赔本至少可以赚吆喝,没想到竟然“赔了夫人又折兵”。
2006年中国的航空业够八卦,价格战玩的直叫人心惊肉跳。地上跑的汽车、火车一分不打折,然而一直以来给人以高品位感觉的飞机却深陷打折的旋涡,从春秋航空到海南航空,从新开航的东星、华夏等民营航空到老牌的国有航空公司,无一幸免。
价格作为品牌营销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必要去避讳,但是在2006年燃油费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航空业这种集体“高空跳机”的自残行为,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难道航空业除了价格战就没有其他更好的竞争手段了吗?航空品牌在交通运输品牌中属于高端品牌,服务的都是较高消费的客户(还有很多是单位掏腰包的客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强化与升级,以及服务的差异化理应成为竞争的方向。
同样的,不管哪个行业,如果一个品牌始终把价格战视若法宝,最后受伤的肯定是自己。
七、中国电影解读品牌空心化
12月14日晚上8点15分,备受瞩目的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全球首映盛典终于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与《黄金甲》热同时展开的是网络上的恶搞行为,《满校尽是大波妹》等恶作剧迅速串红,一时间中国大地“波”涛汹涌。另外,关于中国电影是否商业化过了头,以及中国电影空心化(没有情节)的争议也砸开了锅。
不过,非议归非议,《黄金》周刊评出2006年度十佳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却赫然在列。应该说中国电影的商业化道路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当初《英雄》的横空出世,没有之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黄金甲》等的助阵,中国电影可能早在外国大片的冲击下全军覆没了。
而深究这些国产影片成功的原因,无外乎满足了消费者对听觉、视觉的高要求,一个影片情节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听觉、视觉效果也很难有好的看头,因为电影不象电视剧有足够的表现时间。
从中国电影的喧嚣,我们明白品牌营销关键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讨好消费者,所有自命清高的品牌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厄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品牌的空心化,重视从品质、性能(产品性能在电影里就是情节)、包装等多方面提升产品力,从而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八、国际化的水有多深?路有多远?
2006年11月22日,NEC决定在中国暂缓所有2.5G手机新品的推出,相应地,中国手机业务的重组也会很快开始,并在本年内完成。至此,这个曾经在中国风光一时的NEC手机正式退出中国手机市场!而这也意味着日系手机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北京时间12月20日消息,eBay官方宣布关闭中国的拍卖网站,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由TOM在线控股的合资公司。这个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品牌却在几年时间内接连败走日本与中国市场。
2006年12月11日晚间,中央电视台“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特别节目中,TCL总裁李东生先生满脸倦容地向全国亿万观众讲述了TCL国际化历程,随后主持人王小丫朗诵了一篇由李东生先生创作的精美散文《鹰的重生》,只言片语却道出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所有艰辛与挫折。
以上三个不同的事件,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国际化难。在国际市场上可谓呲诧风云的世界顶级品牌在中国也可能遭遇滑铁卢,更何况在世界舞台上还没有立足之地的中国品牌?因此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必须避免急功近利,避免盲目冒进,避免经验主义,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夯实基础,寻找适合在国际市场生存的营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