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广告:浮现中的蓝海
显而易见,Sun3C与盛大成立手机游戏合资公司的醉翁之意,并不在乎运营手机游戏,而是在于可借助盛大手机游戏的国内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渠道,以及Upstart的全球化销售渠道,系统化或非系统化地进入非游戏手机产品的全球市场,包括手机杂志、手机社区应用程序、手机电视、搜索服务以及位置信息服务等等,分享现在还看不到增长极限的手机广告市场的奶酪。
尽管中国手机广告市场眼下还处于无序状态,表现形式及市场规模都乏善可陈,但潜藏在手机广告价值链背后的商机已经若隐若现。例如,随着3G的渐行渐近以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多媒体视频手机广告、手机游戏广告等新广告形式将会迅速催生并走向商用。在此过程中,广告主对无线广告的认识亦将发生转变。
据艾瑞预计,2006年,整个中国无线广告市场规模可达5亿元,2007年预计将达到7.1亿元,2008年则将达到11亿元,与现有的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基本持平。虽然目前短信广告依然是主流的无线广告形式,但艾瑞预计,WAP广告、WAP PUSH广告以及其他形式的手机广告未来将在手机广告市场占据更大的比重。
与网络广告相比,手机广告的用户群显然更为庞大。截止到2006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经达到4.2亿户,其数量是固定互联网用户数的3倍,而同期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收入却只有固定互联网的1/7。手机广告业务的潜力,于此可见。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由于移动运营商后台的数据处理系统能精确计算出手机广告的接受效果,进而可以方便地记录、跟踪手机用户的行为信息,也由于手机具有可计算、可管理的高送达率,因此手机广告更便于实现分众市场区隔,从而达到更为精准的投放效果。例如,手机广告能够根据用户对广告和信息内容的关注程度,及地域、性别和年龄等信息,把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给适当的受众。此外,手机广告也可以与手机搜索相嫁接,进而衍生出竞价排名等移动广告创新模式。
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认为,在未来,通过向用户提供免费内容及免费游戏来换取广告投放权利的手机广告商业模式将会逐步成为主流。由于对用户的消费偏好和身份加以精准定位需要内容,要令用户愿意接受广告也需要内容,未来手机媒体公司将更多地采用CP+手机营销的商业模式。
看好并着手抢占手机广告市场先机的领跑者和跟风者不绝如缕。今年3月份,分众传媒并购手机广告运营商并启动“分众无线”新媒体品牌,杀入手机广告市场;今年10月,日本电通和日本软银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电翼广告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无线互联网广告业务。此外,北京的飞拓和上海书虹也已开始在方兴未艾的移动广告市场崭露头角。
据日本媒体报道,目前牢牢占据日本市场第一位置的手机广告公司CaMobile,已依托其无线营销网络体系植入第三方广告平台,与众多独立WAP站达成合作,面向企业客户推广,其年收入达数亿美金。
为了扩大广告客户的范围,Google、雅虎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已把手机平台看作未来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早在今年初,Google就开始在美国就向手机用户发送文字、商标图像、视频等形式的广告进行试验,随后又陆续在德国、日本、英国和中国市场进行了相关测试。与此同时,Google的主要竞争对手雅虎也已开始测试手机图片广告。
尽管受用户、终端、网络、资费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手机广告市场目前仍以黑机广告为主,手机广告的价值链也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但多数业内人士相信,抢先一步在全球28个国家圈占到9亿多移动用户并拥有大量移动内容资源和移动运营经验的Sun3C,未来将可以通过向用户提供免费内容、免费游戏等形式,而在手机广告、手机营销领域圈占到足够大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