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最终只能自取其辱。
连国际知名品牌到了中国也入乡随俗了,放松对品牌的管理与培育。从苏丹红事件,到哈根达斯事件。在一个消费者盲目跟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市场里,洋知名品牌甚至于洋垃圾品牌特别受我国消费者的厚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既是消费者盲目崇拜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结果。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明知是假冒伪劣产品,但为了图便宜,不抵制反而大量购买,进一步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天下。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上依然停留在“价廉物美”方上,即把产品质量、性价比作为购买的基本选择标准。这进一步提醒我们:要强化消费者的消费道德。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购买无信誉品牌,不仅是一次损害“诚实守信”的失败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纵容“见利忘义”的不道德的社会行为,要让“无信誉品牌”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上述因素决定了,知名品牌“桔生淮南则为枳”是必然的。消费者一天不觉醒,监管部门一天不尽责,就很难有强大的民族知名品牌的诞生。
构建品牌信誉时代需要消费者积极参与。在发达国家,公民的消费价值观念较为成熟,在商品购买的取舍上以“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社会形象”为标准取向。比如,视购买盗版光碟为耻辱,拒绝污染环境的商品等,实质上也是一种优秀的消费道德。将品牌道德注入社会责任与道德范畴,最终通过约束消费者来约束商家。
当我们绝大多数人刚从“好像被欧典忽悠了一把”的品牌悲剧中醒悟过来时,已经感觉到有一种悲哀?一种中国民族品牌道德沦落的悲哀?
可喜的是,随着国内厂商和消费者的品牌道德意识的觉醒,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没有质量、服务、诚信、社会责任作保障,靠闭门造车、假冒杜撰出的没有根基的虚构品牌最终是一场自娱自乐的丑剧、闹剧而已。
拷问品牌道德
我们不禁提出质疑:中国品牌塑造和传播上,品牌道德、市场法则到哪里去了?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信誉经济,“信誉”是品牌道德的关键词,也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秩序的核心。
品牌建设中的浮躁表现为:过分包装,有名无实;制造噱头,炒作热点;追名逐利,热衷虚名等等。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会导致品牌的消亡、企业的破产。严峻的现实能否引起了消费者、品牌建设者、社会各界思考?商家与社会如何培育以信誉为中心的品牌道德体系?
造成品牌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商家急功近利,只注重企业短期利益忽视品牌的长远发展,未将品牌的价值和承诺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和进行监督。没有品牌道德,品牌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优秀的品牌会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有机的结合。商家不应只关注于钱,更应关注于社会责任;更应关注公众的利益。
品牌是一个企业内在属性尤其产品和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综合性符号,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可以将它人性化。所谓生要有道,活亦有德。品牌如人,更因为其主体是市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而且最复杂的一个,它的生存与发展也要讲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