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就于6月10日)2005年尽管才过去一半,但我相信在年末盘点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危机年”来形容这个年度。其间的主角,当然也少不了刚刚涉嫌“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光明。
说到光明乳业,我相信,在过去的几天,正是它的公关部与市场企划部门最忙的时候,正是它的高层及其销售部门最揪心的时候。因为,他们要度过眼前的这场正在愈演愈烈,并极可能扩大化的危机。
光明在过去几天的危机公关举措
在河南电视台暴光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涉嫌“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事件之后,旋即在市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惊闻光明丑闻的消费者在网上漫骂光明“黑暗”,大发“中国人喝牛奶是不是还要养头牛”的感叹,并誓与光明“绝交”;由南到北的纸质、网络等媒体,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之内,呈现出了成几何级增长的介入;光明乳业的市场销售很快就受到了事件的牵累和影响,在6月8日,被暴光的产品——塑料软包装奶在广州等信息渗透快的城市,其销售就已经大受影响甚至是近乎停滞。
当然,光明乳业也并非在危机面前不作为。相反的是,光明人的反应甚至可以用快速来形容。但是,在危机面前仅仅反应快是远远不够的,快中的出招更重要。但遗憾的是,光明就象大多数面临突发危机的企业一样,表现得惊慌失措,晕招叠出,以至于越想尽快的摆脱危机,却反而将危机的坑越挖越大,并让自己越陷越深。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光明乳业的《诚告消费者书》和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中的表现。
6月7日,光明乳业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诚告消费者书》,主要内容涉及两点:一是断然否认“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行为,但承认在管理上存在漏洞;二是表明自己对事件的重视:派出高规格“专案小组”赴郑州调查,积极配合当地省、市卫生防疫等部门的检查
【点评】:当危难掉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大多数企业总习惯于在第一时间内,站出来说“不可能”。咱们姑且不说在“不可能”的背后是真的不可能还是假的不可能,就单说涉嫌给消费大众带去伤害的企业的单方面申辩,又会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没有!这就好比当我们认定某个人就是陷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的时候,对方的申辩只会被我们当作狡辩。因为我们要的是有人能够让我们冷静下来;是能够听到有公信力的证言;是能够清楚的看到,并基于这个基础上进行明确判断的嫌疑人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说到行动,我认为光明乳业急需在这个方面进行改进。因为现在的光明,似乎正在以等待官方调查结果为由保持缄默,而消费大众、媒体等关联利益人,需要的却是:光明为自己洗刷“冤屈”的每一个时间段内的进程和结果。而且,这个“时间段”应该越短越好。
光明没有做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大众们就只有充分发挥和交流自己的想象空间了:保持缄默的光明乳业正在积极开展政府公关?光明既然否定了河南电视台的报道实质,它为什么就不理直气壮的起诉那“可恶”的“诽谤者”和“造谣者”呢?难道是因为外强中干嘴巴硬,不敢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与此同时的是,危机爆发之后,往往就是消费大众神经特别敏感,需要将以前的消费经历和现阶段的消费体验进行集中宣泄的时候。比如,他们会结合变质牛奶自然的联想:难怪我有一次喝了光明牛奶之后,就出现了低烧腹泻;难怪我最近喝光明牛奶会觉得特别稀或特别稠;难怪我最近总觉得光明牛奶味道怪怪的,以后再也不敢喝光明牛奶了……哪怕你的产品再正常,也可能被非常情况下的走样思想挑出若干与危机相关的毛病。
其中的另外一些人,他们可能确实在以前饮用过自己快过保质期的产品,在包装的密封性等方面有瑕疵的产品,换得以前,这些可能根本就不会对自己发难的消费者,就会坚定自己向有关部门投诉、向媒体揭露的信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些“趁火打劫”的对手推波助澜,就更会增加这种事发生的几率)。而对嗅觉突然受到刺激的大多数媒体来说,它们正伸着长长的脖子,东张西望的搜寻着,“等菜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