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专题 >> 企业专题 >> 业界精英

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


[ 周荣桥 《牛津管理评论》    更新时间:2006/8/22  ]    ★★★

  无奈荣智健不得不向北京求助,他连夜飞往北京,面见父亲。

  把差不多准备了6个月的收购报告提交给父亲,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荣毅仁同意了儿子的这个收购想法,他提出把收购报告交予国务院和中信公司审批。在他的支持下,荣智健的这一收购计划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获得了国务院的审批,并顺利通过,为了完成收购,有关部门专门借款8个亿给香港中信。

  1987年,加入中信仅一年的荣智健完成了加盟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收购,香港中信以19.36亿港币收购了国泰12.5%的股份,香港中信也成为了国泰的第二大股东。

  香港航空业的持续繁荣证明了荣智健的判断,国泰也成为了香港中信大规模投资的第一个成功的案例。1990年,中信香港又入主了另外一家香港航空公司港龙,成了港龙的第一大股东,从而结束了两家航空公司长大6年的争斗。收购港龙之后,荣智健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国泰,国泰占大股。港龙的业务委托国泰管理,增添飞机向国泰租用。国泰停飞大陆航线,让给港龙。这样,港龙成了国泰的子公司,而在资源整合后,国泰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国泰的收购成功一举奠定了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位置,而后的香港电讯之战则进一步稳固了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地位。

  1989年香港股市大跌,大批投资者开始套现,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外迁,在这股风潮中,荣智健知道一个收购的好机会出现了。当时一些无法外迁,又由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成为了荣智健的目标,香港电讯就是这样的企业。

  香港电讯的最大股东是英国大东电报局。1981年英国大东电报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大东电报局,接管香港对外电讯,并使用香港电话公司的本地网络进行运营;1983年,大东电报局收购香港电话公司的全部股份,1986年香港大东在港上市,第二年又与香港电话公司正式合并,更名为香港电讯有限公司,从而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达650亿港币。香港电讯上市后,由于基本上以本地电信业务运营为主,加上主要的小股东均为香港本地人,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是香港本地色彩最浓的公众公司。1989年大量公司外迁中,香港电讯的大股东们却因为业务上的束缚而毫无脱身的办法,特别是大东电报局更是又急又慌,不得已,大东的部分股东对外宣布将出卖部分香港电讯的股份。

  荣智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对于香港未来充满信心的荣智健马上召开董事会会议,他分析认为现在股价大跌,正是大量吸纳的好机会,而大东电报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次收购建议,很快得到了通过。第二天荣智健就坐到了大东电报局的股东们面前。

  荣智健无疑就是香港电讯的股东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他的特殊背景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当时比较动荡的时候,又要为97考虑,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同意和中信合作,出售股份给他们,才可能共同度过难关。”当时参与会议的一个香港电讯的董事表示。

  香港电讯同意了出售,甚至还给荣智健送去了书面通知。

  但中信的钱从那里来?收购香港电信20%的股份大约要100亿港币,而中信当时只有数十个亿。“当时自身内部有20亿港币,差额两手来解决,一方面发行10亿港币5年期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和2.24亿美元的零息债券,另外一方面向银行贷款54个亿。”荣智健对那些股东们说。

  大规模的融资开始了,荣智健的勇气在这次借款过程中显露无疑,由于当时参与借款的10多家银行没有一家是中资的,中国银行也不为这次融资担保,香港中信必须付出比较高的贷款利息,但荣智健对于收益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最终完成了贷款,并且以每股4.55元的价格,以103亿获得了香港电讯的20%股份。

  这是一次成功的、在当时香港交易历史上最大额的收购行动,而到了1990年,英国著名财经杂志《世界金融》根据收益将此次收购评为当年度世界最佳融资项目,中信几乎没有动用自身资本就成为了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并且一举进入了香港电讯产业。

  在这之后,荣智健开始了新的一轮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到1990年,香港中信已经拥有了国泰航空12.5%,香港电讯20%,港龙航空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23.5%,澳门电讯20%,亚洲卫星公司33%、和记传讯2%、百富勤9%,嘉华银行74%的股权,另外中信又开始反哺大陆,投资4亿美元在大陆兴建发电厂。这些资产加在一起,香港中信的总资产已经接近200亿港币。

  不断的收购让香港中信实力大增,但多次收购而产生的借贷压力也越来越大,和父辈一样,荣智健深谙先借后还之财技。1990年之后,荣智健开始考虑缓解债务压力,实现中信稳健发展的办法。

  让中信上市成为了荣智健的第一选择,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运作呢?当时的港府在会计制度、监管制度和公司法上对中资机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有非常繁复的手续,耗时极长,直接上市的困难很大。

  荣智健想到了借壳上市的办法。他找到了李嘉诚,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而中信则拥有其控股公司和记电讯的股份,作为荣智健到香港发展后最早的高尔夫球友,李嘉诚十分欣赏荣智健,对于他的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根据正式手续在交易所申请上市。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

  荣智健在股市多次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泰富市值7.25亿元,是当时股市的“蚊型股”。泰富发展前身是香港证券大亨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发展。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王雪红:股王沉潜多年走出阴霾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思科CEO钱伯斯最时尚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