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注定是一个市场嗅觉敏感的商人。
“在美国的2年时间里,我感觉到了这里软件和其他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公司,并不适合长期经营。”荣智健说。
1984年年底,在经过几次协商后,荣智健出售了自己在加州自动设计公司的全部股份,作为原始股的1美元/股的价值在出售日时已经升值到40美元/股,也就是说,当初荣智健投入的120万美元,经过2年的时间,已经变成了4800万美元,折算为港币3.74亿元。一个2年增值40倍的奇迹再度上演。
对于这次出售,荣智健还是显得淡定自若。
“最初的投资,包括贷款在内,大约是200多万美元,我个人占60%。这公司一直在盈利;到了1982年底,被一家生产电脑设计硬件的公司收购了28%,翌年合并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脑辅助设备厂商。原来的200多万美元投资一下子便增值了40倍。”有一次他对媒体说。
出售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的股票后,荣智健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市场。香港一直是他牵扯不断的城市,在一番评估后,他决定返回香港。
这个时候,他的财富可以估算的有如下两笔,第一笔是出售爱卡得到的5600多万港元,第二笔是出售加州公司时获得的4800万美金,由此可知,他当时的财产已由数百万上升到四亿三千万港元。
用了不到7年时间,以100万港币起家的荣智健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累积。
荣氏财技
真正让荣智健获得巨大声誉和完成暴富的是他成为中信总经理期间的一系列收购。
中信全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79年,荣毅仁向中央建议成立一家国际投资信托公司,主要的作用是“从国外吸收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集中吸收国外投资,按照国家计划、投资人意愿,投入国家建设”,邓小平对于该提议非常赞同,在他的支持下,当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63岁的荣毅仁担任董事长。1985年,荣毅仁决定投资香港,为了便于在香港开展业务,香港中信公司正式成立。
香港中信成立之时,荣智健已经返回香港并开始投资当地的房地产,经历了二次石油危机后,香港的房地产开始重新焕发生机,荣智健在香港的地产投资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收益。
中信在香港的起步却显得艰难,由于对香港市场的陌生,尽管拥有中国政府的背景,香港中信的业务发展缓慢,而且和总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1985年11月,香港楼市迅速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而在此时,荣智健加盟中信的消息开始传出来,但荣智健一再否认。
1986年年初,经过多次权衡的荣智健提出了2个加盟中信的条件,第一是公司的用人制度由他定,第二是要赋予他相当的权利。北京中信答应了他的要求,荣智健正式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其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在香港中信的平台上,荣智健显现了其出色的商业才能。
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第一次成功投资是收购国泰航空。
1987年香港进入了物流业低潮期,荣智健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把目光投向了盈利丰厚的老牌英资企业国泰航空。
国泰航空在香港几乎家喻户晓,其成立于1946年,有客运和货运的航空线路,主要航线在东南亚一带,到80年代,国泰已经拥有航线40条,大型飞机40多架,成为了香港最大的上市航空公司之一。
荣智健认为香港要稳定繁荣,离不开航空业,而在香港要运输货品,除了办船就是飞机。但荣智健的收购计划并没有打动当时任香港中信的董事局,董事局认为香港拥有37家航空公司,竞争激烈,风险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