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是杂牌混战,90年代是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21世纪初就是名牌与名牌的遭遇战...
20世纪80年代是杂牌的混战,90年代是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那么21世纪初就是名牌与名牌的遭遇战。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新经济使一切惯性思维与习惯行为都变得险象环生。——《酒品广告的奥秘》
在为数不多的高利润行业中,酒原本算一个。它不像烟那么受政策限制,也不像IT那样需要高智商、高学历。说实话,酒门槛是很低的。也就是因为这低门槛引得无数英雄前来逐鹿,以造就了今天中国白酒市场“天王当道,小鬼横窜”的局面。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经历了混战、淘汰战,接下来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名牌与名牌的遭遇战,而在遭遇战之前,《圣经中》提到的“马太效应”在行业中便再所难免的要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演变正在进行,中国白酒企业,你们进入状态了吗?
市场细分——你做到了吗?
中国白酒这个品类市场在形式上是越做越大,然而对于品类市场下的每一个品牌来说,容身之地却是越来越小,而在品牌下的每一个子产品来说,市场更是细如发丝。放眼中国白酒市场,目前的竞争状态中除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外,里面多少还夹杂着企业自身与自身的竞争,即企业自身产品链下产品个体之间的竞争,这看来似乎有些荒唐,但说白了,这就是许多中国白酒企业误解市场细分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因此,中国白酒企业要想从现阶段升级到“名牌对名牌”的竞争,首先必须正视市场细分,而不是盲目细分,通过拉长产品链来掩耳盗铃,或者说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产品与品牌不是一回事情,在品牌没有真正纯熟的时候,一味的拉长产品链只会为品牌增加负担,而每一个产品表面上是在细分市场,实则在瓜分市场,产品越多,市场越小,运行空间也就越小,最终便导致品牌的“死机”。我们不妨看看可口可乐,那么一个纯熟的品牌,产品链却控制得十分精悍,每一个子产品都有自身运作的余地,而中国的白酒企业呢?最少的也不下十个子产品,多的甚至上百,如此做市场岂不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吗?是的,五粮液(对其帐下阿斗类子品牌大砍特砍)、衡水老白干(从100多种产品缩减到了10~20种产品)等个别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却有更多的白酒企业还在变本加厉,殊不知,快速的膨胀之后企业得到的将是什么?
因此,正确看待市场细分已经成了中国白酒企业的当务之急。究其根源,我们到底是怎样误解了市场细分呢?理论上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观与客观的颠倒,细分不以市场为基础,而以自身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现阶段的中国白酒市场无非是高、中、低三种市场,可许多白酒生产厂家往往不分三七二十一,高档酒好几种,中档酒许多类,低档酒数不清,美其名曰:“产品换代的需要,市场细分的需要”。有生产能力的自己生产,没生产能力的干脆OEM。试想,如此庞杂的产品链自己和自己都纠缠不清,哪还有精力去和别人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浪漫的白兰地、神秘的伏特加、绅士的威士忌等众多名牌进入国内市场,中国白酒,你的战斗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