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江是以温和的方式把这种气魄展现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红豆召开了其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与会的都是副厂长以上的管理者。听罢海江的一个提议,众人面面相觑,那神情写着:不可思议。
提议是这样的:“以后的服装市场,会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品牌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拿着自己的衣服零敲碎打,沿街叫卖。红豆已经拥有自己的品牌,我建议在中央电视台投资160万元作广告,在全国范围内创名牌。”可“叔叔们”不以为然:卖多少件衬衫才换来160万啊,它等于工厂全年的利润,可以买多少设备,造多少厂房!广告嘛,可做可不做!
意见久持不下。大家把目光转向党委书记周耀庭,后者的表态非常关键。饶是父子,老周与小周在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完全不同,儿子温和、理性、谋定而后动,而父亲个性如烈火,喜怒分明,总体来说更为感性,“红豆”这罗曼蒂克的名字就是老周起的。况且,众人知道,在牵涉厂子命运的问题时,周耀庭从来只从“利弊”出发,无关“血缘”。但这一次,周耀庭表态:“我赞成。”父亲真的觉得儿子的提议很及时,还有一份欣赏,父亲不肯表露出来:儿子表面温和,作决定时却很有魄力,像老子!
红豆借钱上了央视作起了广告,160万的广告费,今天看来花费不大,但其效果比今天花1.6亿元还值。红豆的产品销路迅速拓展,“红豆”成了首批“中国驰名商标”。
1995年,周海江又带领红豆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一跳”,他提议:集团发展应该走适度多元的路线,光靠服装市场可不行。摩托车市场的需求就很旺盛啊,比如在农村,很多人买不起汽车,就拿摩托车拉客、载人,作为生产交通工具。将来即使买汽车的人多起来,但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肯定要限制能源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摩托车还有很大的市场。
然而,就在红豆刚刚投入5000万初步建成生产线之时,一个无法预料的情形出现了:由于当时我国100多家摩托车企业已经注册,相关部门决定,不再审批新摩托车制造企业。
这无疑是当头一击。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红豆的摩托车根本无法列入国家目录,没有“户口”,就不能进入市场,客户即使买了,也上不了牌照。巨额投资眼看要化作泡影,红豆的摩托车产业面临绝境,可周海江不愠不急,琢磨着对策,上不了国家名录,那就先租用别人的牌子销售吧。一天,一条消息无意中蹦进眼帘:上海申达摩托车厂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这是上帝赐予的奇妙的契机!他立即投入2000多万连人带牌兼并了这家企业,就利用申达原来的名录,用自己厂的摩托车商标——“赤兔马”,取代原来的商标。
这个商标,不仅当时在红豆内部、就是现在在财经界、分析家的文章中,也引起不少争议。反方的观点是:“为什么不就用‘红豆’这个已经打响了的品牌呢?把拳头攥紧打出去才有冲击力。”而周海江更认可“品牌分散”的观点,世界著名的宝洁就是把品牌分化为“海飞丝”“飘柔”“潘婷”,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出了精彩的组合拳。再说,“红豆是静的,适合做服装品牌。赤兔马是《三国》里关公骑的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与摩托车疾驰形象较吻合。”
这跨行业的一跳,惊险无比,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但周海江领导红豆上演的是“马踏飞燕”,借力打力,从此奔向更广阔的空间。摩托车产业不断扩大,从二轮到三轮再到电动车,形成了集团的一大产业。与此同时,收购行动使红豆集团在上海市获得了一块宝地,目前,这块地的价格至少在上亿元。摩托车产业的形成,还带动了红豆橡胶轮胎制造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红豆集团又一重大产业。
在危急时刻出奇招、出险招,帮周海江解决了红豆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上世纪90年代,红豆集团所在的港下镇发生集资纠纷,镇上几家负债企业相继破产,一时间,“集资恐惧症”蔓延全镇并波及到红豆集团。红豆的一些股东为保险起见,纷纷提出撤股和退资要求,而当时的红豆集团正值高速扩张期,资金周转非常吃紧。
怎么办?“坚决不能退。”这是强硬派的做法,周海江反复掂量:如果坚决不退,反而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态,红豆是不是真有问题?接着就会陷入大面积撤股退资的恶性循环。假设放开呢?他素来相信这样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于是,海江与集团领导决定合理调度资金,大开“撤股”之门,随时欢迎你来。
奇妙的效应再次显现了,见红豆如此从容应对,人们的惶惶不安很快平复下来,这场风波只历时两天便消弭无踪。撤股金额只有数百万元,而撤股的人事后都后悔不已。
1995年屡建奇功的周海江已经做到了红豆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如果总经理周耀庭老先生退位让贤的话,领军人物非他莫属吧。
然而,事情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