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来能干什么呢?”父亲问。
海江挠头,光凭书生意气好像不能挥斥方遒。
“那就先从普通工人做起吧。”
出门推销产品,只是周海江在红豆前期工作的一部分。在进入决策层前,他先后当过最基层的普通工人、厂部秘书、车间主任、计划科长,每份工作都抱着力求完美的心态来完成。
厂部秘书,干的就是杂活儿,无论是写会议通知、挂标语、打扫卫生、打开水,他通通很认真。当上二车间主任后,更是细致到“一针一线”上。以前工人写个纸条就去领来一大堆轴线,一批活儿下来,常常会浪费一两筐缝纫线,周海江便规定缝纫线用完后要凭空轴去领;再如裁衣服要躲开污点和小洞,一片布料若用心可裁50件,不用心只能裁成40件,他规定,每个工人、班组都搞成本核算,节约有奖,浪费受罚。
这些“现代化管理”让许多元老级的叔叔们很惊奇,看起来很简单嘛,我们怎么没想到?谁说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可有一次,完美至上的小周主任认识到不能凡事都追求100分:二车间接了个活儿,他盯得特认真,针脚要密,扣子要钉紧,慢工出细活天衣无缝,可才做到一半他就大惊失色地发现,交货时间到,完美成了最大的不完美。“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凡事都追求100分,与其期望企业大、薪水高、环境优雅,或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缺憾,不如放松心态,只要做了,就是成功了一半,拿到60分便值得高兴,80、90就相当不错,强求100分,是为难自己也是为难别人。”
以上种种,只能算是这个大学生小试牛刀,他最受工人欢迎的举措,是对工资制度的创新。 那时在红豆厂,计件工资制度已经推行,但以前的车间主任喜欢在效率之外讲讲人情——看哪个工人做得多,就把工资给他减一减,反之,则加一加。久而久之,工人就懒了,反正都差不多,何必费那个劲。见此情形,周海江和车间的其他干部商量:把每个工人完成的份额和工资张榜公布。 为了确保报酬的合理性,他派工资员拿秒表到每个工序去考核完成每件产品所需时间,不测最快的人也不测最慢的人,而是测中速的人。测完后根据这份资料再制定出每道工序每个工人一天的定额,并明确规定,超额部分给双份工资。
工人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干活儿争先恐后,可这工资,真能兑现?到了发薪日,大家到榜前一看,哈,差距那么分明:有的人一天挣十几元,还有的人一天竟挣三四十元!
一年多以后,周海江当主任的二车间无论在交货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一车间。不久,他被提拔为副厂长兼计划科长,那一整套带有现代化管理轨迹的规章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厂。随后“内部市场制”“四制联动”陆续建立,成为红豆集团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谦和、细致,商业动物必须具备的敏锐嗅觉和“狂妄的年轻人”身上罕见的勤勉踏实,周海江身上都具备。但作为一个日后的总裁,此时的他还缺点儿什么吧?比如,雷霆万钧的惊人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