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么在具体的“术”的层面上,华龙集团相对于其它竞争企业又有何核心优势?
范现国:如果说有优势,我认为就是我们在管理上和细节上更认真。比如说,我们提出“第一车间在麦场”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方便面从源头就抓得很紧。比如我们在同行中率先培育自己的优质小麦基地,直接在麦场不远处建立我们的工厂,把物流、运输等成本降到最低,“40万农户的100万亩农田就是华龙的第一车间”;再比如,我们对成本控制非常严格,通常我们会取到小数点后三四位,加工后的小麦皮的用处我们也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还有一个全国性销售网络,从顶端到最底端铺货,只需要10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这些虽然在表面上是无法反映的,但往往会成为我们的优势。
记者:在你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元素包括哪些?
范现国:我认为,要想成功,首先得培养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习惯;其次,要善于动脑筋,任何问题都是有解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够找到和发现。所以我经常提倡换位思考,换向思考,换角度思考。
记者:据我了解,范总你是一个很善于总结的人,并且在做企业方面有很多“体会式”的理念,比如大家熟知的“六同理念”,类似的能否还给大家列举一些?
范现国:比如我觉得做企业就像一场球赛。企业是赛场,中高层领导是教练,人才就是球员,老板就是赞助方。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作为老板你得定好自己的位,当好东家,用好管家,有时你不妨愚蠢一点,关心你的财务报表和投资收益就行了。再比如我还有一个刹车理论,经营企业就像雪天开车,看到路边的车出事了,自己就得要知道减速。不必等到自己翻了车时才知道要小心。企业要追求一种平稳而快速的发展,避免大起大落。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愚者用鲜血吸取教训。
记者:据我了解,华龙大小决策都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但同时,华龙自身的体制又解决得很好,运行得很好,这两者之间有无矛盾,您又如何看待?
范现国:其实这个就是我一直谈到民企机制也要创新的问题。民企的体制不像国企,没有参照,全靠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因此民企其实更需要体制创新。所以我们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才导致了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华龙来,因为这里有他们的空间。中国民企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发展初期是人治,因为这时其他人是看不清方向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也就是法治;到了最后,上升到文化等力量来自动地管理企业,也就是文治。应该说各个阶段我们都看到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体制的通畅,一系列的手段才实现了我们的成功。
“世界靠激情和冲动来改变,世界靠冷静和理智来维持”。末了,范现国用一句诗意的语言做了结束。然而就是在这动静之间,在其指挥若定的举手投足中,华龙和它背后的精彩还将持续上演;这座城以及城里城外的故事,还会在波澜不惊的表象下散发着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