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茄产业危机引发深思
1、低靡的产业环境与原料紧张使“红番茄业”黯然失色
番茄产业并非一直预演着“红色席卷视线”的浪潮,企业处于高端发展期时,常常举遇到一进无法逾越的发展瓶颈。2003年世界番茄酱生产大国遭受了自然灾害,产量大幅下降,受其影响,国际番茄酱供应量相对减少,价格上扬,销售非常顺畅,这也导致新疆种植农户的扩张欲望。但是到了2004年番茄出口疲软,新疆出现原料相对过剩的情况,加上新疆的“红色产业”出现规划不到位,一些占有资源的企业经常采取订单生产,厂家却不能按照订单完成收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虽然从2004年9月上旬开始,尽管企业从9月份开始提高原料收购价格,提高现金兑付的比例,但原料供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厂家只能开动一半的生产线,原料供应只能满足番茄需求量的50%。
所以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不良循环局面:一方面番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番茄厂家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此外,番茄亩收入与棉花、辣椒相比差距在1000元以上,不少农民在利益得不到稳定保障的情况下,对番茄的种植积极性下降,造成原料相对短缺。
鉴于这种原因,新疆番茄酱生产骨干企业纷纷派出专家前往甘肃、宁夏、内蒙古进行科学调研考察,寻找新的番茄原料生产地,开辟新的番茄酱产区,为此,点燃了内蒙古红色产业之战。
然而,2005年的“五一”过后,随着番茄的播种和移栽苗工作的全面结束,从各地传来的信息表明:作为新疆经济作物支柱的番茄,今年的种植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说:“2005年全疆种植番茄比2004年至少减少近30万亩”,这已是连续两年新疆番茄种植大面积缩水。
2、种番茄成本大、利润薄使番茄种植大面积压缩
上世纪80至90年代种植番茄可以说是挣钱的作物,以至于新疆番茄的种植取代了甜菜成为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一个标准亩定额20亩地就可以挣1万元钱,少的也有7000至8000元。番茄的产量也都在6吨以上,高的可达9吨。主要生产资料费2000年前在500元左右。近两年,生产资料大幅度上涨,水、机力、人工等费用也都跟着往上涨,种植番茄的亩成本达到了628元。
2004年开始,由于国家紧缩银根,番茄企业贷款困难,而生产番茄酱的工业费用如水、电、煤、马口铁等涨幅较大。加之去年国际番茄市场价格下跌,番茄企业周转资金来源不足,致使番茄原料的平均收购价格在每公斤0.22元左右维持了近10年没有上调,种植加工番茄租赁地亩成本1000元,如果以每亩番茄产6吨计算,收购价每公斤0.22元,产值就为1320元,每亩利润为320元,30亩地(一个管理定额)酱用番茄收入即为9600元。
与番茄相比,棉花和辣椒用工较少,虽有市场风险但它的利润却高。在新疆的番茄主产地焉耆垦区,辣椒的租赁地亩成本在1000元,亩产量300至350公斤,亩产值1750至2450元,亩利润为1680元。近两年每公斤干辣椒可卖5元左右,好时可卖7至8元。以亩产350公斤每公斤6元计算,一亩就可收入近1900元,每亩净利润900元,30亩地辣椒收入就可达到2.7万元,比番茄多收入1.7万元。
棉花的亩成本620元,产值1650元,每亩单产籽棉350公斤,收购单价3.8元,每亩产值1230元,亩利润810元,30亩地棉花可收入2.4万元,也比种番茄收入多。因此,种番茄的农户纷纷改种棉花和辣椒。
另外,有些地多年用来自繁自育番茄种,番茄退化,土地生瓜丁无法控制(瓜丁学名列当,有害植物,寄生在番茄根部吸取营养),致使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
3、利益不协调使种植农户番茄种植积极性挫伤
由于新疆是中国番茄酱主要产区。随着上述三家番茄生产企业将番茄制品“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而新疆的番茄产业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发展中的番茄产业链中,企业有企业的利益,农民有农民的利益,各方利益均未达到相对的平衡。
新疆番茄种植隶属分为两大块,一为地方乡村,二为兵团团场。因新疆种植番茄长期以来就没有制定过统一的保护收购价,工厂随行就市,年年收购价不同。番茄酱好卖收购价就高,反之就低;而订单的合同是否履行了约定的质量、数量也无法去追究。有些种植单位及个人年初和多家工厂签合同,到了番茄采收期看谁家出价高就把番茄卖给谁。
当原料短缺时,番茄加工厂提级敞开收购,农户掺假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番茄酱的质量,工厂受损失。当原料充裕时工厂经常压级压价,侵害农户的利益,使番茄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关系严重对立,导致番茄企业生产起伏波动较大。其结果是多年来所提倡的订单种植,订单合同形同虚设,番茄种植单位、种植户和生产厂家各唱各的调,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4、番茄原料紧缺产能力过剩
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16家,发展到2005年的43家,其中,中基和屯河各拥有16个工厂,仅1989年到2002年全疆就引进意大利番茄生产线60多条,单线生产能力从最初的日处理新鲜番茄300吨到500吨、600吨、1000吨、1500吨,总设计能力达到93万吨,其中,中基公司生产能力57万吨,屯河生产能力36万吨。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8家,发展到2005年的20家,仅番茄主产地焉耆盆地就有16家,工厂过于集中和密集,有的厂家之间仅隔几公里,而且目前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由于番茄种植的面积没有扩大,番茄生产厂家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工厂所需原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去年,巴州地区番茄加工企业全部设计(生产)加工能力由2002年日处理番茄1.14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2.5万吨,翻了一番多,以日处理能力、生产季节65天计算,需要番茄原料162.5万吨。全州番茄种植面积21.67万亩,产量120万吨,与番茄生产厂家的需求还有42万吨的缺口。
据统计,今年全疆番茄原料缺口100万吨已成定局。仅巴州番茄原料的缺口将不会少于50万吨。今年几乎所有的番茄生产厂家都没有签够能满足各自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