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行业研究 >> 电信服务 >> [专题]焦点新闻

杨骅:我支持3G牌照多于四张


[  搜狐IT    更新时间:2005/9/14  ]    ★★★

 

  IP MOBILE是3G发展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怎么样保证IP PHONE的质量,这个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 IP很大的问题是安全性比较差,我们很多专家在研究,希望既能够有比较便宜的成本,比较容易的接入方式,服务质量也能够提高

  我们希望通过3G的发展为整个国内的移动通信产业奠定一个基础,我不赞同跳跃式的发展,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平滑的发展。

  通过TD—SCDMA整个产业链,我们摸索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且在某些环节上我们还有自己发展的创新模式,形成了国内企业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上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确实给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词叫移动互联网,说明电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非常紧密。未来移动通信也会实现互联网化,成本会大大降低,比如IP MOBILE,TD有没有做这方面的储备?

  杨骅:这个是3G发展商都在考虑的问题,IP的优点是简单、成本低,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固定电话的传统交换机的成本相对高一些。3G发展规划来说,有一个向IP方向走的路径,从TD—SCDMA现在是R4,从R5到R6是IP标准,从为用户提供服务来讲,不管是什么技术制式,基于IP的也好,或者未来出现什么技术,都会有越来越好的技术,越来越低的成本。我们的目标也是这样,这个都是我们整个制造业或者电信业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的,这一步肯定要去实现的,但是怎么样保证IP PHONE的质量,这个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IP很大的问题是安全性比较差,我们很多专家在研究,相信今后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既能够有比较便宜的成本,比较容易的接入方式,服务质量也能够提高。

  主持人:昨天国外做移动通信特别强的一家厂商收购了一家公司,有评论认为标志这家公司开始为4G做储备,TD在4G有上什么准备?

  杨骅:我们不但是为了发展3G而发展3G,我们希望通过3G的发展为整个国内的移动通信产业奠定一个基础,为后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任何一代技术的发展,从我个人观点来讲,不赞同跳跃式的发展,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平滑的发展。这样你的技术储备是连续的,循序渐进发展走得比较扎实。第二个,从客户角度来讲,从运营商角度来讲,它的网络建设成本会大大降低,会通过逐步升级去提升它的网络服务能力,而不是说丢掉这个网再去建另外一个网。我们从一代到二代丢掉了一个网,二代到三代也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三代到四代希望是一个平滑的过渡。

  目前TD—SCDMA在三代往四代的发展上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现在技术研究标准工作已经开始。我们现在主要是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基于多载波的TD—SCDMA发展,这个技术会使得TD—SCDMA数据能力成倍增长。第二个方面,一种更新的技术,基于OFDM技术的引进,这个技术国外比较推崇,大家都认为它对于数据能力的提升将是革命性的。我们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案都非常幸运地被3GPP接纳为后续技术演进的TDD模式讨论方案之一。产业联盟内的一些企业,比如大唐、中兴,包括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电信研究院、北邮的一些专家共同在这个方案上做了一些贡献,使得它逐步从标准向技术演进,最后适当的时候由技术向产品演进。

  主持人:曾经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可以跳过3G,直接上4G?

  杨骅:我认为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在外界产生一种错觉,因为3G还没有用开始研究4G了,是不是3G就要过去了,不需要了?

  这种论调有些片面,我刚才讲到WCDMA1987年开始,今年已经是05年了,十几年过去了,它还没有到大规模的商用阶段。从今年开始陆续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商用前景,因为有很多国家开始建3G网,但是大规模使用还没到时候。4G现在来提概念,什么时候真正成为商用的东西?我相信要有一个客观的周期。因此3G是不可跨越的阶段,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能没有1就有2,或者没有2就有3,这样的阶段跨越一定是建立在没有根基的基础上,技术化一定是循序渐进。一代的技术变成成熟的产品之后,新的技术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往前发展。

  技术创新相对来说更快一些,但是一个技术怎么样变成一个真实可用的商品,这里面有非常大的工作需要做。这个周期是难以跨越的,我觉得3G后也好,或者4G也好,离我们非常遥远。现在只是专家或者说前期研究的阶段,离实际的技术和产品乃至商用非常远。我们现在还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怎么样把3G产品做得更好,把服务的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为用户在这一代技术上提供很好的服务。

  主持人:98年TD成为标准之一,您在TD联盟里面做了这么长时间,肯定有很多感慨?

  杨骅:当然。我觉得有两个体会,技术创新实际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大家一般概念上认为我提出一个什么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样机就能完成。现在的技术创新概念一定要跟实际产业应用结合起来,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不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的技术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不能称为一种创新性的技术。创新性技术就应该能够变成实际可用的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过去多年来跟踪模式所造成的思维概念,把创新看得比较简单,认为有这样一个技术提出来,这个技术就能够确认,实际从现在我们做TD的整个产业发展过程看,实际差距非常大。

  TD—SCDMA从标准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八个年头,但是在这八年里面实际从标准提出和技术概念的提出早两年就有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后来大量的工作是在产品化阶段。怎么样把这样一个技术概念变成一个真实可用的产品?路是非常漫长的,这个也是过去我们国家在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所缺乏的。过去我们都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变成了产品以后,我们跟踪模仿,按人家的产品模仿做一个。但是怎么样把一个技术变成真正使用的产品,这也是我们过去很少走的路。TD通过自己的摸索,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产业化的路,它比技术概念的提出更困难。

  主持人:就是怎么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变?

  杨骅:是这么个意思。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高新技术领域里面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走产业合作的道路。我们国家的企业比较弱小,即使我们现在提到中兴、华为,拿到国际上跟跨国巨头相比还是非常渺小。他们一年无非就是几十亿美金的销售收入,那些跨国公司都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销售。经济实力上、资源配备上,差距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内的企业要想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必须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每一个企业都在各自有优势的地方去发挥它的作用,最大限度节约我们的投资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使得整体的产业化水平能够提高。

  TD—SCDMA走过的路实际就是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合作,我们也在发展过程中摸索了一套国内产业间相互合作的办法。今天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能够使我们的产业化差距和其它技术标准相比大大缩短,很大程度的源自我们业界企业间的合作,这是TD—SCDMA发展的体会。

  主持人:还有一个说法认为,TD的历程是中国人第一次实现了由纸面的标准转化为实际商品的过程,其中的法律问题、财务问题,各种各样的技术纠纷特别多,八年走过来,给任何行业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

  杨骅:这个认识很到位。我们国家始终提倡搞科研,但是作为企业真正走过一个完整的创新路,只有在TD—SCDMA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从最早提标准,那时候标准只是一些概念,通过简单仿真得出一些东西形成纸面文本,到最后形成可实际商用的网络,这当中要通过标准的提出、技术的验证、产品的开发、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验证实验等等环节。这些完整的产业链过去没走过。我们过去都是跟踪别人,把人家的产品仿制一下。从概念提出到最后形成真正的产品,完整的路我们没有走过。

  通过TD—SCDMA整个产业链,我们摸索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且在某些环节上我们还有自己发展的创新模式。我们真正走过一条从技术概念提出、从标准提出到产品的完整路线,也形成了国内企业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上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确实给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主持人:今天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请杨总再跟网友说几句话。

  杨骅:谢谢广大网友对TD—SCDMA的关心和支持。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从英国电信成功经验看固网运营之道...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融合与转型成为电信运营商心中永远...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