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苛求“洋巨头”做圣人
制度设计需引起反思
说到阿玛尼等跨国公司屡屡曝出丑闻的时候,不得不联系近日深度发酵的沃尔玛海外行贿丑闻,一场关于员工不诚信和违反公司守则行为的内部调查,正在沃尔玛中国不断升级。
为何素以“严格治军”著称的零售巨头会深陷“行贿”丑闻?为何一些洋巨头在华屡有不良记录却仍未有改善?为何一些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常常“变脸”?
业绩压力所致?
分析人士表示,从亨氏、肯德基到雀巢、特富龙、博士伦……一向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有相当美誉度的“洋品牌”,近年来频频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导致这些洋品牌陷入信任危机,而其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在中国的市场上,跨国公司的“洋品牌”同样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量。
“首先是业绩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市场不景气,近年来沃尔玛在国际市场的增长却非常亮眼,“加速扩张时,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下,就有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合规的手段。”
洋巨头不是“洋圣人”
昨日,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公司首先是“商人”,洋巨头并不是“洋圣人”,出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本能,是导致上述行为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指责跨国巨头缺乏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从国内招商引资的制度设计、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上来找找原因。
“由于法律体制很严格、违规成本高,沃尔玛的诚信原则在美国本土执行得比较好。”马良说,然而在其海外扩张过程中,某些分支机构并没有很好地继承沃尔玛的理念,处理事务时出现了问题。
马良说,对于洋品牌在中国的“变脸”,不能仅停留于道德方面的评判以及市场监管的处罚,更不能期待“洋巨头”提升自身道德自律,而是应该积极地采取“他律”进行约束,从而引导企业道德“正向运行”。
“可以这样说,只有让所有企业在制度框架下实现一个角色定位,即‘既是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同时又是社会责任的受益者’,才能最终落实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马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