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联想国际化之路布满荆棘
联想已经顺利度过了整合初的“蜜月期”,但在外有国际巨头列阵,内有中国厂商竞争的局面下,新联想能度过余下的15个月吗?
PC巨头迎面阻截
联想与IBM的联合,成为全球第三大的PC厂商。
与荣耀、骄傲同时来到联想人面前的是竞争对手的挑战,全球PC巨头纷纷展开对新联想的围堵阻截。除了通过产品对市场进行争夺之外,形形色色的竞争手段不断登上舞台,让人眼花缭乱。
2005年初,继之前“把IBM变不见了”广告之后,某PC巨头又打出“连想(联想),都不要想”的攻击性广告。
无独有偶,5月底,另一公司的销售人员在美国市场向客户发出邮件:凡是购买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的联想产品,就等于是支持中国政府。此邮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邮件门”事件。
虽然相关厂商先后向联想作出公开道歉,但事件本身已表明,联想已经成为PC市场上各竞争对手的目标。
进入2月份,日韩系笔记本生产线全线压进;3月,迈克戴尔访华将厦门制造工厂的规模增加一倍;接着惠普“龙腾计划”提前实施,再度引发2005年国内低价狂潮。所有的PC厂商都在瞄准这个最具潜力的市场。
市场的竞争达到白热化!联想中国能不能完成任务?联想中国与联想国际中国区的合作能否顺利?刘军心里没有底。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要完成目标,需要整个新联想团队的协作,也需要与联想奋斗了20年的渠道伙伴的支持,这是整合的基础。
刘军坦言:“联想将是一个全球市场的领导厂商,原联想集团对新兴市场的经验虽多,但对成熟市场的经验却不是很了解!而欧美成熟市场正是PCD业务的强项。”
通过对IBM PC业务的收购,联想买到了全球性的市场渠道和地位。而对于长期致力于民族品牌的联想来说,整合全球营销的能力却还需要长期的修炼。
新联想文化能否成功
新联想最难融合的是文化!
为了整合的顺利开展,新联想各部门成立了包括财务、HR、销售、市场、研发等整合小组,文化整合小组是其中最重要的。
IBM公司新员工培训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无论你进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培训,最后都会变成蓝色。”
蓝色成为拥有百年历史的IBM的标志,其员工因为处身蓝色而倍感自豪。在IBM工作已久的PCD部门员工,会舍弃“蓝色情结”吗?
无论是早期占主导地位的“半军事化”企业文化,还是后来风靡得更加随意、灵活的高科技文化,联想的企业文化都是自成一家。
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如何融合,成为新联想面临的最大挑战。
2005年1月,联想大厦3楼的会议室里,杨元庆听取文化整合小组的工作报告,当时在场的一位联想人力资源部员工说,“新联想在管理与组织文化上究竟应该向谁的标准靠拢?这一点包括许多联想的员工都不清楚”。但决策者对新联想文化的思想非常统一,很快达成共识,解决了新联想到底是姓“中”还是姓“美”的问题:未来的新公司既不是一家美国公司,也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新公司文化应该是继承双方优点的具有全球化特色的新联想文化。
“新联想文化”成了后来新联想在整合执行过程中的基调。
国际化的联想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李国刚说,现在联想招收的新员工,已经明确希望对方具备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跨国企业工作经历。一年前,联想网络及国际媒体专员代临艳刚从英国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就直接进入了联想集团,像她这样背景的人在新联想还有很多。
在“新联想文化”的影响下,联想集团正在发生变化。
进门的大厅里,“lenovo think big”的蓝色标语与一幅印着“联想的共产党人”的红色宣传栏相映成趣。这是新联想给我们留下的第一直观印象,或许,它正是联想今日文化的一个集中写照。
会说英语并不表示联想就国际化了。新联想文化如何融合两家之长,员工的思维、处事方法、对事物价值观的判断,都需要时间。
新联想文化离成功还差很大一段距离。
国际化征途刚刚迈开第一步
像所有引起震动的大并购案一样,业内对联想与IBM之间的这场跨国婚姻充满了各种评价。
一家香港经纪公司的分析师表示:“总体来看,联想的出价太高了。联想收购的并不是一项盈利的业务,因此不会增加该公司的收益,发行新股短期内会带来稀释效应,会导致该公司股价下滑。”
宏 公司评价说,联想的并购是一次大胆之举,估计联想在管理上将会遇到一些挑战,其中的难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新增的海外市场和销售渠道。
高盛发表分析表示,联想良好业绩主要得益于联想中国的推动,得益于在县级以下市场推广低价电脑,但高盛对联想长期的盈利并不十分看好。
分析机构的观望态度从另一个层面表明,对于刚刚走出质疑阴影的新联想来说,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好一个董事会主席要面对很大的挑战。”履新数月,现为新联想董事局主席的杨元庆觉得肩上担子很重,“联想国际化的问题主要是经验太少,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我不仅要对客户和员工负责,更要对股东和投资人负责。如何和他们很好地沟通,如何给公司制定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这都是新的话题、新的挑战。”
业内的担忧,印证了杨元庆的担心并非多余。作为中国诞生的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联想国际化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IT时代周刊》记者/尚 昭 陈谷龙 王琦玲 郝婧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