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企业赚得最多?“大赛年”啤酒企业历来赚翻
那么,谁会是欧锦赛期间受益于国内消费的最大赢家?记者注意到,球迷开列的观赛清单上,或许没有香烟和零食,但绝大多数球迷都会将啤酒作为标配。
啤酒企业的“大赛年效应”已是一条旱涝保收的定律。以国内啤酒龙头企业青岛啤酒为例,记者查阅了近十年这家公司的销售业绩。在2002年到2011年间,虽然年度主营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是2002年,达31%,但考虑到2003年是青啤百年华诞,公司要在2003年第一季度交出一张特别好看的成绩单不足为奇。此外,近十年收入增幅排名第一的年份即是举办世界杯的2006年,增幅高达28%,这一年的净利润更实现了43%的增长。增幅排名第三的则是奥运会举办的2008年,尽管这一年受到雪灾和地震的负面影响,青岛啤酒在赛事效应的提升下,主营收入仍增长16.9%,与排名第二的2007年相比只差0.5个百分点。
在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这些“非大赛年”,青啤的主营收入增幅都在10%左右。国内目前销量最大的雪花啤酒也曾受益于赛事拉动。从其股东华润创业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看,2008年虽然旗下有啤酒厂在地震中受灾,奥运会效应仍将公司的啤酒销量拉升到历史高位。
同样有说服力的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年,国内啤酒销量虽在多重自然灾害冲击下仅有4%增长,收入增长却高达16%,之后的2009年和2010年收入增幅仅维持在10%左右。而2004年受奥运会对啤酒消费的直接刺激,销量与收入分别增长15%、18%,远超以往年份平均水平。
事实上,作为与体育精神最匹配的产品之一,2012年啤酒企业也在不同的体育平台上竞技。这厢青岛啤酒启动了伦敦奥运会啦啦队选拔赛,那厢百威英博旗下的哈尔滨啤酒就签约了NBA球星奥尼尔成为“至酷大使”,而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重庆啤酒等上市品牌也动作频频。
还有哪些企业分享红利?球衣、彩票、家电等“分红”
大型赛事的存在让几元钱一罐的啤酒从“多销”中卖出“厚利”,而球衣制造企业则瞄准手头比较宽松的“铁杆”球迷。宇文先生对记者说,由于是意大利球星因扎吉的“超粉”,AC米兰俱乐部的球衣每个赛季他都会追买,“这次欧洲杯如果意大利夺冠,我也会买一件其国家队队服留作纪念。”
他还告诉记者,正版球衣定价在500元以上,如果加上签名、版本等信息则要千元以上。作为超级杯的拥趸,宋医生也表示,8月会专程从省会郑州坐飞机到北京观赛,“机票就买最便宜的199元,再打算买一件T恤和一条围巾,预算在500元以内。”
记者在一家电商网站上看到,各种盗版球衣也大行其道,其中最好卖的是德国队主场队服,一件售价65元的球衣在一家广州店铺30天内卖出1829件,而同样一件球衣在杭州一家店铺近一个月也狂销1370件。
2008年欧锦赛时,阿迪达斯销售额更是创下13亿欧元的纪录。有专业机构预测,2012年以服装为大头的全球足球运动商品的销售额将超过40亿欧元。
同样与足球概念沾边受益的还有作为收视载体的电视机。近日数家电视制造商抛出5月亮眼的销售业绩,如TCL售出LED电视102万台,同比增长8成以上,其中3D电视机也售出10万台。上市公司创维数码则公布,5月电视机销量突破60万台,LED液晶电视机增长1.72倍至41万台,国内彩电销量同比增加2成。方正证券更预计,在大型赛事和6月即将重启的家电补贴双重作用下,国内3D电视、智能电视中份额居首的海信电器也可能涨幅惊人。
相较之下,彩票印刷业显得较另类,实际上,鸿博股份却是“闷声发大财”。据对欧洲杯首轮四个比赛日初步统计,竞彩4天内的累计销量达3.02亿元,日均7500万元以上,鸿博正是目前A股市场中唯一一家从事彩票热敏纸生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