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布局试图实现的则是两个目的:一是定义用户互联网生活,互联网获取什么应用,访问什么应用,听取360的建议;二是实现赢利。张毅认为,所有互联网大佬布局都体现了从“圈用户”到“圈钱”的目的,手机是移动联网的第一入口,成为大佬们的前沿阵地。
产业链围猎
与PC产业链相比,移动互联网除“硬件零利润”规则外,另一不同是产业链瓶颈转移:PC时代,英特尔芯片与微软操作系统均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其他环节则分布众多厂商,无法形成瓶颈,只能接受Wintle盘剥。
这是微软、英特尔曾经辉煌的原因。“而互联网大佬押注‘Internet in Mobile’的假设是,‘内容与服务+硬件平台’会成为产业链瓶颈,获得某一部分的游戏规则定义权。”张毅说。
周鸿祎直白表示:360做手机,至少不耽心自己应用被手机厂商排斥。张毅认为,智能手机只是生态链围猎第一步,第一步能否成功,取决于用户认知度。在移动互联网早期,苹果靠简单、极致设计吸引用户,现在互联网大佬逐鹿移动互联网,则是向用户出售性价比。
周鸿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智能手机产业成熟后,会趋同PC产业:用户看性价比,多快的CPU,多大的内存、匹配多高的价格,价格最低者胜出。
补贴模式进一步实现手机的“高性价比”。
百度可以通过流量兑现与硬件厂商分成,可使手机价格更进一步降低。周鸿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智能手机今后由向用户直接收费变成向用户免费,转而向合作商家如广告主收费,二是通过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收费,比如游戏。
但是“性价比”能否围猎用户成为关键。张毅对此抱有质疑:手机与PC不同,是用户随身携带产品,PC是放在办公桌,或书房里的产品,随身产品显示着用户爱好、品性、社会阶层,这样的产品决定了用户选择时,品牌、个性化设计具有影响力。
张毅说:小米手机融资高估值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资本市场对智能手机产业的判断。与其他智能手机不同,小米销量并不能与传统手机厂商相比,但其有死忠用户,有“发烧友手机”的明确品牌定位,DST此轮对小米估值是从另一个角度押注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而“Internet in Mobile”一端赌硬件,一端赌应用与服务,但上述互联网大佬均推出了数十款移动互联网产品与服务,却没有一款产品对用户有“垄断性”影响,即使是微信、地图、语音输入等覆盖最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