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迎来关键期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标杆快递企业正努力向告别“小、散、乱”方向努力,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说,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U PS、D H L等全球快递巨头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信息化、智能化。
其次,航空快递正渐成规模。目前,顺丰快递已拥有飞机直飞货运航线。申通、圆通的飞机快递也将陆续实现。
此外,快递“总部经济”正在形成。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局长李惠德介绍,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快递企业总部聚集最多的城市。获得经营许可的各类快递企业超过上千家。
另外,经营模式也明显优化。绝大部分民营快递依靠“加盟制”快速实现全国布局,但改“加盟”为“直营”已是势在必行。申通快递副总裁陈向阳说,目前申通在全国共有57个分拨中心,去年实现了16个分拨中心的直营,今年计划全部实现直营。
不过,与全球快递巨头相比,国内快递企业仍存在巨大差距:
第一,业务规模偏小。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国内规模最大的中邮速递业务收入为20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D H L、U PS、T N T这几大全球快递巨头的总收入分别是4619.13亿元、3353.95亿元和632.83亿元,分别是中邮速递的23.1倍、16.77倍和3.16倍。
第二,配送能力偏弱。在配送能力上,中邮速递自有飞机16架,而U PS自有飞机225架,另外还有295架租赁飞机,D H L则拥有约250架专用飞机。中邮速递有4000多辆物流配送车辆,U PS则拥有92700辆运输车、轻型货车、拖车和摩托车,D H L拥有约32000辆配送车。
第三,人均产值偏小。重庆市快递协会会长马斌生说,去年重庆快递市场的国际件价格是平均每件276元,国内件23元,同城件8元多“外资吃了肉,国内企业只啃了骨头”。D H L重庆公司只有30多人,但去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产值达100万元;但国内快递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人均产值能有10万元就很不错了。
第四,发展方式粗放。统计数据显示,在快递“总部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通过上海邮政管理局审批获得经营许可的快递企业就有860多家,其中70%左右是大型快递企业的加盟店,剩下30%左右是自营的小型快递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低端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现象突出,行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快递业做大做强需政策扶持
许多接受记者在采访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从“草根”中成长壮大的产业,快递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还需要政策扶持。
其一,切实解决快递车辆“进城难”。根据不少城市交通管理规定,除了少数持有通行证的车辆,绝大部分货运车辆白天都不能进入中心城区道路行驶。由于难以申请到市区货运车通行证,快递企业普遍采用“客车载货”;但客车载货属于违法行为,罚款、查扣时有发生,还造成快件被扣、滞留、积压、延误等问题。一些载货快递车辆还面临“停车难”。业内人士建议,加快研究提出解决快递运输车辆“进城难”、“停车难”的措施,出台相关试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