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库存及同业竞争
高库存,依旧是各大运动品牌的拦路虎。
据特步2011年年报显示,其虽在营收增幅上取得不错业绩,但6.7亿元的存货压力并不小于同行。以致丁水波曾毫不避讳地对外坦言:“2012年会比2011年更难”,并把今年的销售目标由15%调低至单位数,而店铺净增长亦会由去年800至1000间回落至约400间。
特步的库存压力需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方面,特步自身库存占比达到了一个悲观水平;另一方面,则深受市场逆传导效应所致。所谓逆传导效应,即耐克、阿迪达斯等在2008年经历了乐观预期当年市场状况,造成库存积压现象之后,采取产品降价等方式消耗库存。国际巨头的降价加速了李宁在市场上的恶性表现,而当李宁采取同样措施自救之时,溢出的河水就要流向包括特步在内的下一级品牌,以此类推,从高端到低端,层层传导。
因而可以看到,行业普遍在去库存化进程中挣扎。特步的存货平均周转天数为63天,2010年该数据为50天;李宁平均存货周转转期73天,较上一年增长21天;361度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6个月平均存货周转周期增至45天,而上年同期的数据则分别为19天……
特步的压力不止如此。目前,国内市场可分为三大阵营,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4个销售额在100亿元上下的企业隶属第一军团;特步、361度、匹克,以及准备上市还未正式上市的乔丹,甚至包括未来的贵人鸟、德尔惠这些30亿-60亿元之间的企业形成第二集团;10亿-30亿元之间,则存活着第三集团成员。
“第二集团的困境在于,它的规模在那,它也是上市公司,既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又确实增长乏术。”张庆认为,第二集团短期内无法冲进第一集团,修炼内功的日子,至少还将持续两至三年。
“而且我不认为中国市场可以存活如此多家上市公司,同时都在卖运动用品,这是不可持续的。”张庆认为,行业调整期已至。马岗也同样向记者表示:“未来会有不同的企业,切入到不同的细分领域(某品类或某产业链分工如:制造)或不同的市场区域,只有2-3家会成为全国性的企业。”
一个更加难以逾越,却又让个体企业无能为力的问题则是,中国“畸形”的体育产业发展路径。
国际的通用经验是,体育本体、竞赛表演业等为核心的体育本体最发达;其次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如传媒业、电视版权交易等;最后才是服装等外围企业。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体育本体生产要素不流通,体制、行政管理等不足够发达;相关产业的电视媒体,更多也只是CCTV一家独大;但是因为中国市场庞大休闲健身的欲望在增强,外围的体育用品反而最为发达。
“我的判断是,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社会层面,还是到微观的个人的生活方式层面,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前夜。”张庆坚信,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机会依旧摆在真正的强者面前,“体育用品的战国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处于诸侯割据的一个时代,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则是适用在这个领域的秘诀。”即筑企业差异化竞争之墙;不被资本市场所裹胁,不盲目追求业绩增长;要有变现生意的手段,也就是品牌与生意、与产品的结合。(记者 张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