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后危机时代,受到汇率变化、原材料价格变动、欧洲市场整体受债务危机冲击等影响,国外订单越来越多的向短单、急单转变,考虑到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我们又不敢‘囤积’人手,所以招工就显得特别难。”黄河说。
老板挖空心思留人
“一个月少拿个四五百块钱,我宁愿回老家,因为除去各种花销,最后剩下来的都差不多,”在杭州火车站,江西人刘向东明确表示明年不会再出来打工,“除非能赚到三四万一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广州市白云区南粤人才市场,在企业展位前挑选岗位的湖南小伙黄彪表示,并不急于找到工作:“现在老家附近开了很多新厂,找工作比以前容易多了,我只是想来广州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麦德华介绍,他刚去公司的工程队摸了一下底,春节后,至多也只能保证80%的工人回来。
为了留住员工,工资之外,企业想出来五花八门的办法。台州市路桥区欧路莎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董事长率领公司中高层领导在大门口90度鞠躬迎接一线员工上班。
为了让工人感受到温暖,愿意回来,1月10日,春运售票才开始,东莞市长安镇和弦服装厂行政部负责人王建平就开始忙着为员工订票:“现在订票也很困难,但是一定要买到,订不到的话到时高价票也要买。”
帮助员工买春运车票,已成为珠三角不少企业留人的“手段”。据广铁集团统计,截至1月9日,已有3540家企业预订了65万张春运团体车票,其中节前59万张,节后湖南地区返程票6万张。
“2011年春节将至,热烈欢迎你们偕配偶、乡亲挚友春节前后来公司就业!”1月中旬,广东佛山一家上市企业早早打出了如此“温情脉脉”的招聘广告,称要“大量招聘30—45岁(夫妻)生产工、单身农民工(女性为主)”。
“热烈欢迎协同配偶、乡亲挚友来就业”似乎已成为企业的共同口号。“现在很多企业都给介绍费,奖励员工介绍亲人和老乡来工作。现在也有企业委托我过年时回去拉一个‘老乡团’过来,不过我现在信心不足。”飞鹰职介所罗老板说。
今年形势特殊
记者调查发现,招工难现象已成为常态,而且还在向年初、年中等各个时段“蔓延”,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是一种长期的挑战。
企业普遍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后危机时代国际需求逐步回暖、订单形势进入“多变期”是一个主要因素。黄河说,以晶华公司为例,这家以德国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冬季原本一直是生产淡季,企业按计划在去年11月底开始放假、减员,但是订单却一反常态,12月后仍持续不断,这就打破了企业的用工节奏,导致缺工。
“进入后危机时代,受到汇率变化、原材料价格变动、欧洲市场整体受债务危机冲击等影响,国外订单越来越多的向短单、急单转变,考虑到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我们又不敢‘囤积’人手,所以招工就显得特别难。”黄河说。
广大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根本变化,是造成珠三角企业“用工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不少企业反映,由于农民工选择增多、观念转变,很多农民工开始向二线城市流动,虽然收入没有大城市高,但是离家近,生活质量较高,这使得中国劳资市场从过去企业挑选员工的“单向时代”逐步转变为企业和员工彼此挑选的“双向时代”。
企业表示,由于遭遇到特殊的生产和用工形势,担心今年春节结束后,外来务工人员大省的广东会遭遇新一轮的“用工荒”。“即使我们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也做好了招工不足的准备。”黄河说。
新一轮“涨薪潮”
而更让企业担心的也是解决用工荒最为实质性的办法,是工人工资新一轮的“上涨潮”。
黄河说,他预计春节后工资至少要再提高一成。
在去年10月底至11月初举行的广交会上,记者走访的大多数企业也都认为今年春节后招工工资涨幅会在10%左右。广州一家港资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家有着近6000名工人的企业去年一线生产员工薪资普遍涨幅在15%左右,预计今年会再涨8%到10%。
“不涨行吗?现在菜价、油价都在涨,房价也在涨,难道只有工资不涨?”刘华玉说,“我现在要是肯介绍同乡来这里打工,饭店还要给我介绍费呢。”
不过,不断上涨的工资也让很多企业难以支撑。浙江诸暨是世界上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其生产的袜子占了全球的五分之四。诸暨鑫润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放说,他理解工人们提高待遇的想法,但是像纺织企业的利润已经在盈亏边缘,涨工资的空间几乎没有。
“2010年外贸形势很好,订单比上年多了30%,却没赚到钱,棉纱价格涨一倍、人民币升值3%多,哪有利润给员工涨工资?”骆放说。
浙江步人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秀美说,现在企业对员工只能多发“精神福利和情感福利”,加工资的空间已经很小。为了增进与员工感情,她的办法是每月亲自组织企业员工聚餐、到KTV唱歌。
而不少苦撑的企业则萌生了退意。“先撑住这个月,实在不行就把工厂搬回四川老家做了,成本要低得多。”广州腾飞制衣厂老板陈波无奈地说。
不进则退。广东商学院教授武一认为,不只是招工难,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弱,天然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对企业来说,要么转型升级,增加机器代替人工,提高品牌附加值,要么往中西部转移,但是转移的难度也挺大。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有关部门既要关注劳动力流失和断档问题,也出台措施引导好企业转型升级。”武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