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未来雅戈尔经营者投入衬衫业务艰苦卓绝的努力不过多赚几亿元,而赶上一波大牛市却能获取上百亿元的投资收益,谁还去打造服装品牌?
第一是吹大资产泡沫。假如上市公司互相参与定向增发,1000家缺钱的从另1000家融资1000亿元。如果被投资方每融到1元钱可增加1元钱的净利润,按20倍的市盈率计算,1000亿元的投资可使被投资方总市值增长2万亿元。再假设投资方分享到2万亿元的十分之一(即2000亿元),则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就增长了4万亿元。尝到甜头的上市公司们第二年又相互投了1000亿元,而火爆的资本市场市盈率已经是30倍了,则A股总市值将因此增加12万亿元!两年2000亿元投资的真实效益只有2000亿元,而A股总市值竟然会增加18万亿元!
第二是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无所适从。波动巨大的金融资产会使业绩起伏不定。假设某人用50万元购买中信证券,当账面值达到100万元时寻求抵押贷款,能融到70万元就不错了。不会有人给出4倍的“市净率”、认定该账户价值200万元。更不会有人给出20倍“市盈率”、认定该账户价值1000万元。那么,雅戈尔以20多倍的市盈率在市场上交易的依据是什么呢?240亿元金融资产入账看起来很美,但遇到市场调整一年内缩水三分之一是很正常的。上市公司净资产将骤然减少80亿元,卖多少衬衫才补得上这亏空(类似的事情已经在雅戈尔真实地发生了)?所以,成熟市场对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估值都很低。高盛、美林这样的顶级大投行也不过获得七八倍的市盈率。GE总是小心地将在金融领域取得的收入控制在总收入的40%以下,就是为了不被市场归类为金融公司。最近的次贷危机再一次证明了这种估值的正确。
从微观上看,雅戈尔以纺织服装、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为三驾马车的战略无可厚非。难能可贵的是每项业务都做得有声有色。纺织服装产业的周期性不如房地产业明显,而当人民币升值、服装出口受阻时资产价格(包括股权和房地产)却会增值,这三类业务的互补性是成立的。
但在另一方面,雅戈尔的“混业”不利于将自身打造成“百年老店”。正所谓“利出一孔,其国无乱”,意思是利益只应从一个孔洞流出,才能给大家正确的导向。如果未来雅戈尔经营者投入衬衫业务艰苦卓绝的努力不过多赚几亿元,而赶上一波大牛市却能获取上百亿元的投资收益,谁还去打造服装品牌?
要改变目前的局面,雅戈尔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是把服务、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三大业务拆分,由三个独立的上市公司经营。在发达的资本市场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在“壳”如此金贵的中国,李如成只有高价买壳;另一个是效仿微软大额分红。当年,微软在高速增长期一过,账面资金过剩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回购股票和分红,“散财”300多亿美元。微软的股东们拿到钱,喜欢金融的可以买高盛股票、喜欢飞机的可以买波音股票、喜欢能源的可以买埃克森美孚……或者选择不同风格的基金,根本不消劳驾微软,何况盖茨也没这个兴致!
根子可能还是在我们的财富观。个人生活所需之外的金钱才可以称为财富,它实际上是支配资源的权力。能调动100亿元的企业家,意味着他有权选择用这笔钱修机场、码头还是建汽车厂。盖茨、巴菲特们已经看淡这种权力,宁愿把它让出去,通过慈善机构来替他们行使支配权。李如成离那种境界还有很大距离,不仅不会把自己名下的财富支配权让出去,还要替雅戈尔的股东们行使权力。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三业并举妨碍了雅戈尔成为投资者的“非卖品”,即使每年都能拿出靓丽的年报,投资者也只会是春天光顾一次的“候鸟”。雅戈尔下定决心使己“昭昭”的日子似乎遥遥无期,而实业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类似使人“昏昏”的情况恐怕会有增无减。